缩略图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作者

王智敏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066000

摘要: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最早探索者。深入探究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与精髓要义、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从而在新时代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李大钊;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最早探索者。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背景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同样,对于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而言,也须放在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进行考察。

李大钊出生之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资本主义的血腥压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之下,中国已经沦为一个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基于此,李大钊指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种是外来的压迫,即受国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支配;一种是国内武人军阀的压迫。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李大钊指出:“想脱除列强的帝国主义及那媚事的军阀的二重压迫,非依全国国民即全民族的力量去做国民革命运动不可。”

(二)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产生,就其思想渊源而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统战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大钊七岁进入私塾读书,接受了整整十年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儒学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和合文化”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大千世界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包容差异,尊重不同,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和合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恰是统一战线中大包容、大团结的思想精髓。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李大钊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帮助李大钊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重新观察国家命运和中国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对统一战线思想的认识。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的第一天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指导方针。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单是为了自身精神与肉体上的解放,更是代表着社会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历程与精髓要义

(一)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 ——民众大联合思想的提出

李大钊于1919年12月发表了《大联合》一文,在文章中提出了“小组织大联合”的思想。随后李大钊于1920年初在《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一文中,把“大联合”的思想进一步阐发为“横向联合”。在1920年8月所写的《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一文中李大钊再一次从民众势力的角度着重强调了民众“大联合”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李大钊的统一战线思想着重强调实现劳动者阶级之间的联合。

2. 初步形成时期——由单一劳动阶级联合转向与其他阶级联合

1920年,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所提出的相对落后国家的共产党可以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的策略,采取了联合吴佩孚的政策,这是李大钊同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联合其他力量从而建立统一战线的一次有益尝试。“联吴”失败之后,李大钊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分析和把握,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联合对象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开始了与国民党进行接触的统战工作。

中共“二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这与李大钊提出的与国民党结成联合战线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这标志着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形成。

3.探索发展时期 ——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践过程当中,李大钊对国共合作中出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做出了明确阐述和详细论证,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这也标志着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向前发展。

(二)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要义

李大钊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922年,李大钊在《双十节中国共产党敬告国人》、《双十节中国共产党敬告劳动者》的两篇文告中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革命才是“救中国的方法”。这是我党历史上最早提出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论述。

2.坚持与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

1923年4月李大钊在《普遍全国的国民党》一文中,针对党内存在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观点,提出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统战原则。

3.提出并阐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工农联盟是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李大钊是我党最早关注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土地与农民》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三、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一)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开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1920年,列宁针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的思想。但是,他们在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如何确保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一系列问题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则根据当时中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李大钊最早提出和初步解决了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些关键问题。他首倡并阐述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权、农民同盟军、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等思想。这些思想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的时代价值

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根植于党领导革命斗争、拯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需要, 它围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一核心命题,以政党联合为核心、以阶级联合为基础、以民族联合为保障,构成较为完备、相对成熟的统一战线思想体系,对新时代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1. 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要大力强化政治引领作用

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推动多党合作展现新气象、思想共识取得新提高、履职尽责展现新作为。

2. 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要注重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新时代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 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要重视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下大气力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