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项目经营管理中的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吴单
云南高创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粗放式的市政工程施工模式已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施工以 “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制度保障,实现施工过程的生态化转型,成为市政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市政工程经营管理的全流程视角,系统分析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与瓶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体系,为推动市政工程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二、市政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的核心内涵与价值维度
(一)核心内涵
绿色施工是指在市政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通过采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系统化措施,实现施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其内涵涵盖三个层面:在技术层面,强调新型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和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在管理层面,注重施工全周期的生态管控,包括施工策划、现场组织、过程监督和后期评估;在理念层面,体现“生态优先”的经营导向,将环境成本纳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
(二)价值维度
从经济价值看,绿色施工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可降低材料成本 15%-20% ,通过节能设备推广可减少能耗支出约 10% ;从生态价值看,采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涂料、扬尘在线监测等技术可使施工扬尘排放降低 60% 以上,噪声污染控制在55 分贝以下;从社会价值看,绿色施工能够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提升项目社会认可度,为企业积累环境信用资产,助力其在招投标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市政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与突出问题
(一)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市政工程绿色施工取得阶段性进展。在政策层面,《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修订版进一步明确评价指标体系,31 个省市已出台地方绿色施工激励政策;在技术应用层面,BIM 技术与绿色施工的融合逐步深化,如某省会城市地铁项目通过 BIM 模型优化管线布局,减少材料浪费8% ;在企业实践层面,头部建筑企业纷纷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某央企市政项目的绿色施工达标率已达 92% 。
(二)突出问题
绿色施工初期投入较高,如装配式构件生产成本比传统现浇高 10%-15% ,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压力选择放弃;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施工过程中生态破坏的隐性成本(如土壤修复费用)未纳入项目预算,导致绿色施工的经济性难以体现。新型绿色技术的推广面临 “最后一公里” 问题,如太阳能临时供电系统、雨水回收装置等设备的维护技术要求高,一线施工人员操作熟练度不足;不同技术体系间的协同性差,如 BIM 模型与能耗监测系统的数据接口不兼容,影响管理效率。
部分项目的绿色施工仅停留在“应付检查”层面,缺乏常态化管理机制,如扬尘监测设备形同虚设,数据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参建各方责任划分模糊,建设单位过度压缩工期导致绿色措施无法落实,施工单位为赶进度牺牲环保要求。现有政策以约束性要求为主,激励措施单一,如绿色施工项目仅能获得1%-3% 的工期奖励,难以覆盖额外投入;信用评价体系与绿色施工的挂钩机制不完善,环境失信成本较低。
四、市政工程项目经营管理中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构建全周期成本管控体系,破解经济性瓶颈
将环境成本纳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包括施工期的污染治理费用、运营期的节能收益和报废期的拆除回收成本。例如,某市政道路项目通过 LCC分析发现,采用透水砖路面虽初期成本增加 12% ,但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雨水管网维护费用 30% ,整体收益提升显著。推广“绿色施工 + PPP”模式,由社会资本承担绿色技术研发与设备投入,政府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VGF)给予回报;探索绿色施工保险,将环境风险纳入工程一切险,降低企业的生态赔偿风险。建立施工现场 “资源代谢链”,如将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固化处理后作为路基填料,利用率可达 70% ;与建材生产企业签订“废料回收协议”,实现钢筋头、废模板等可回收物的闭环利用,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二)推动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强化支撑能力
横向整合节能、节水、环保等单项技术,如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40% )与智能节水设备(用水效率提升 30% )组合应用;纵向打通“设计 - 施工 - 运维”技术链条,如在设计阶段采用 BIM+GIS 技术模拟施工对周边生态的影响,提前优化施工方案。建立 “企业 + 高校 + 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平台,针对市政工程特点攻关关键技术,如研发适应狭小场地的模块化绿色施工设备;开展分层级技术培训,对管理人员重点培训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对作业人员强化环保设备操作技能,确保技术落地率达 90% 以上。搭建 “绿色施工数字孪生平台”,集成物联网监测数据(如噪声、PM2.5 实时值)、BIM 模型参数和能耗统计数据,通过 AI 算法生成优化建议。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通过该平台实现施工能耗动态调控,节能效果提升 15% 。
(三)完善多方协同管理机制,提升实施效能
在施工合同中增设 “绿色施工专项条款”,明确建设单位的资金保障责任(如预留不低于合同价 3% 的绿色措施费)、施工单位的过程管控责任(如建立绿色施工台账)、监理单位的监督责任(如每日巡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采用“过程评价 + 结果评价” 双维度体系,过程评价聚焦材料节约率、污染排放达标率等实时指标,结果评价参照《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进行综合打分;评价结果与参建单位信用等级挂钩,对连续两次评价不达标的企业限制市场准入。推行 “绿色施工班组” 制度,将环保指标纳入班组绩效考核,如对实现建筑垃圾 “零外运” 的班组给予工资上浮 5% 的奖励;实施 “施工环境分区管控”,根据周边敏感点(学校、医院)的分布,划定噪声控制区、扬尘控制区等,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
(四)优化政策激励与保障体系
对绿色施工评价达标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减按 15% 征收)、容积率奖励(最高不超过 5% );设立省级绿色施工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基金规模不低于年度市政工程投资的 2% 。修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将绿色施工要求纳入强制性条款;制定地方特色标准,如针对北方地区市政工程,增加冬季施工扬尘控制的专项规定。
建立绿色施工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公布项目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和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鼓励公众通过“随手拍”等方式举报违规行为,对查实的举报给予奖励,形成 “政府监管 + 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格局。
结论
通过构建全周期成本核算体系,可破解绿色施工的经济性难题;通过技术集成与数字化监管,能提升实施效能;通过明确责任与动态评价,可强化过程管控;通过政策激励与社会共治,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未来,随着碳足迹追踪技术、氢能施工设备等前沿技术的成熟,市政工程绿色施工将向“零碳施工”演进。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绿色施工技术库和案例库,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应将绿色施工纳入发展战略,培育“绿色工匠”队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 刚 . 市 政 工 程 项 目 施 工 质 量 风 险 管 理 分 析 [J]. 建 材 与 装饰 ,2018,(22):159-160.
[2] 吴祖富 . 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江西建材 ,2021,(05):92-93.
[3] 陈发达 . 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J]. 新型工业化 ,2020,10(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