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民族民间舞蹈中根性文化的底蕴

作者

王陟鹏

四川音乐学院

绪论

民族民间舞蹈表现一个民族的生产劳作、传统风俗、个人生活情感和社会生活状态, 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性格特点和道德观念, 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那些曾经为祈求丰收、唱诉历史、教育后代、歌唱家乡的舞蹈 , 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 经过千年的演进 , 凝结为民族生产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织综合体 ,体现出一种“根性”文化。

一、根性文化的概念界定

提到“根”,一般的理解是自然科学中的植物之根,那么所有在根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茎、叶、花、果等均是具有“根性”的植物器官。植物的根性表现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对根的需要,也就是表现在是否枝繁叶茂的生命力之中,通过根吸收到的养料越多,生长得越旺盛,植物器官的根性就越足。具有根性的植物器官由根给予生命,由土地的养分予以支持,由阳光指引其生长的方向,再由生命力的焕发产出生命要素之氧气。

对于人的“根性”,既是属于个人的根性,也是包含个人根性的族群根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生活条件、生活实践造就了不同族群的族内共同性格特色,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例如“男权社会”、“母系社会”等由生存意识主导而生成的不同观念意识和社会形态。但又由于个人的根性与族群的根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 21 世纪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地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制约不断被冲破。生活条件的日渐提升,生活实践使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更多个体观念意识的改变循序渐进地影响着族群的意识、更新着族群观念。这些变化又潜移默化地表现在各民族的族群文化形态之中,也造就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的不同根性表现。

二、民族民间舞蹈中根性文化的体现

如很多民间舞蹈家前辈所比喻的那样,民间的文化犹如植物的“根”,民间舞蹈犹如其中的“枝”或“茎”,而舞台上衍生的民间舞犹如“叶”。想要脱离自己的根,去创出一片天地或许可以昙花一现,但终究是无法存活的,只有不断地靠根去吸取养分,输入枝叶,才有机会几经轮回地“开花结果”。从大文化视野来看文化多样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国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同样离不开地域与民间的文化交流。这不仅表现在地理格局上的多样和中华民族的多样,还在地域间和民间的交流、民族的流动碰撞出更多交融性的民间舞蹈文化。而民间文化的生态与当代舞台艺术文化领域之间,也涵盖着民间与舞台艺术创造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融。

(一)民族民间舞植根于民族传统

民族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洪荒时期 , 这一时期 , 超越了人类文字的记载时间 , 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展现民俗活动的全貌 , 其“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这些来源于人们日常劳作、交往、祭祀的舞蹈 , 展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 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是生活的精炼缩影, 其所包含的内涵韵味,需要我们细细体会。民族民间舞蹈多数涉及对生活状态的展现 , 表现出地域文化模式 , 其所具有的质朴、生动、形象的特性 , 利于记忆 , 易于传播 , 且舞蹈的内容多半和现实的环境相结合 , 如藏族舞蹈“弦子”中含胸前倾的基本体态、连绵起伏的步伐特点、优美舒展的姿态动作 , 充分体现出了藏民的民族性格及生活习性。

(二)民族民间舞贯穿于日常生活

用通俗的话语来说,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展现出了人们生活的情态。例如, 蒙古族的《牧马舞》、壮族的《扁担舞》、布依族的《织布舞》、黎族的《打柴舞》等 , 均源自人们的劳作中 , 代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 , 多生根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那时,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上天的保佑,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 , 舞蹈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未消失 , 如今仍遗存在民族信仰中的祭祀歌舞 , 如壮族的《师公舞》、侗族的《多耶舞》、瑶族的《盘王舞》等 , 都承载着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对生活的领悟和对未来的期待。又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具有浓烈的宗教体验, 表现彝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寄望。

(三)民族民间舞表现于艺术风格

如前所述 , 民族民间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 , 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且大众的参与度高, 能够让民族民间舞蹈融入生活, 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时必不可少的活动。一直以来 ,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因其特有的艺术性 , 得到了民俗专家、舞蹈专家的大力推崇 , 具体表现在 : 第一 ,概括性。民族民间舞蹈是对日常生活情景的模仿 , 如彝族的《烟盒舞》、瑶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花环舞》。第二 , 质朴性、通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生活场景的再现 , 它通过艺术形式再现生活情景 , 如汉族的《打麦舞》、维吾尔族的《摘葡萄舞》、彝族的《乐作舞》。第三 , 生动性、形象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表现形式 , 动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 , 如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狮子舞》、藏族的《牦牛舞》等。第四 , 节奏欢乐 , 具有抒情性。这是舞蹈情感的表现方式, 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主要展示现实情况、祈求祝福, 如土家族《摆手舞》。第五 , 具有宗教信仰的艺术性。民族民间舞蹈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 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称颂, 对未来生活的祝福, 以及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展示自身的信仰,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秋佳节之时 , 人们会通过舞龙的

形式寄寓吉祥, 以及对龙的崇拜、赞颂。

三、民族民间舞蹈中根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 容易遭遇现代际遇的影响而具有变异性, 我们需要注意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特殊保护 , 以传承民族舞蹈之根。第一 , 推陈出新的继承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 , 缩小了世界的范围 ,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呈现出多样化 , 这意味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性在逐渐弱化。我国的舞蹈工作者 , 应该在保留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基础上融入一定的现代意识, 将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例如, 藏族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傣族独舞《孔雀舞》、羌族群舞《上房梁》等 , 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同时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且具有时代的气息。

第二 , 营造相对应的文化氛围。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 , 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大众参与性, 需要人们参与其中, 展现出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 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 , 应该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 规划出保护的区域中心 , 且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其中, 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 提高大众的参与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 保护和继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 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结 语:综上所述,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对根性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我们作为青年舞蹈人要勇担使命,做好传承,同时本学期所学习的藏羌彝课程也正是对此观念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