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设备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
邬二顺
150207198702125014
引言:煤炭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生产设备的高耗能特性长期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开采设备如采煤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不仅能耗高、效率低,还因技术老旧导致能源浪费严重,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与环保负担。在绿色发展理念与能耗双控政策的双重驱动下,设备节能改造成为煤炭企业降低能耗、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煤炭企业通过对关键设备的技术升级、系统重构与智能管控,逐步探索出适应行业特点的节能改造路径。从单一设备的变频改造到全流程的能效优化,从被动减排到主动节能,设备节能改造已从局部调整发展为系统性工程。本文基于行业实践经验,梳理设备节能改造的技术方向、实施策略、效益维度及挑战对策,为煤炭企业的节能转型提供参考。
1 设备节能改造的技术路径
1.1 关键生产设备的能效升级
煤炭企业设备节能改造的核心在于提升关键生产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针对高耗能设备实施靶向改造。采煤设备方面,通过优化机械结构、改进动力系统,降低运行过程中的无效能耗,同时采用轻量化设计减少设备自身能耗;通风设备通过调整叶片角度、改进传动方式,提升风量与能耗的匹配度,避免 “大马拉小车” 现象。排水系统与压风设备的改造聚焦于负载动态调节,通过感知工况变化实时调整输出功率,减少空载能耗。提升机作为矿山运输的核心设备,通过制动能量回收、电机效率优化等技术,降低启停过程中的能源损耗。这些改造不仅直接减少单台设备的能耗,还通过设备间的能效协同,形成全流程的节能效应。
1.2 辅助系统的节能技术应用
辅助系统的节能改造是设备能效提升的重要补充,通过技术创新减少非生产环节的能源浪费。照明系统逐步替换为节能光源,并结合智能感应控制,实现按需照明;供暖与制冷系统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满足矿区供暖需求,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空压机系统通过管路优化减少压力损失,同时采用集中控制实现多机组的负荷均衡,避免单机过载运行。选煤厂的脱水设备引入高效过滤技术,降低烘干环节的能耗,同时通过水循环系统改造,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间接减少能源消耗。辅助系统的节能改造虽单环节效益有限,但积少成多,构成企业整体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设备节能改造的实施策略
2.1 分阶段改造的推进模式
煤炭企业设备节能改造需结合生产实际与设备状态,采用分阶段、分优先级的推进策略。优先改造服役年限长、能耗占比高的关键设备,如主通风机、主提升机等,快速实现能耗下降;其次针对辅助系统的设备进行批量改造,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改造成本。在改造过程中,结合矿井生产周期制定改造计划,避免影响正常生产,同时预留技术升级空间,确保改造后的设备能适应未来智能化升级需求。部分企业采用 “试点 - 推广” 模式,先在局部区域验证改造效果,总结经验后再全面铺开,降低改造风险。分阶段推进模式既保证了生产连续性,又使节能效益逐步释放,为企业资金调配提供了缓冲空间。
2.2 技术与管理的协同优化
设备节能改造需突破 “重技术、轻管理” 的误区,实现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的协同。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能效管理制度,从采购、使用到维护全程监控能耗指标,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能耗反弹;制定节能操作规程,规范设备运行参数,提升操作人员的节能意识。通过岗位培训与技能考核,确保员工掌握节能设备的操作要点,充分发挥改造后的设备效能;建立能耗奖惩机制,将节能指标与部门绩效挂钩,激发全员节能积极性。技术改造为节能提供硬件基础,管理优化则保障节能效果的长效性,二者协同形成 “技术 - 管理 - 人员” 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
3 设备节能改造的效益机制
3.1 经济效益的多维提升
设备节能改造通过降低能源消耗与运营成本,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能源消耗的减少直接降低生产单耗,尤其在能源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稳定了成本支出;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减少了故障停机时间,间接增加了有效生产时长。改造后的设备维护频率降低,备件更换与维修费用相应减少;智能管控系统的应用优化了人力配置,降低了人工成本。部分节能技术通过余热回收、资源循环等方式创造额外收益,如利用余热供暖减少外购能源支出。这些效益相互叠加,逐步形成企业成本优势,提升了在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
3.2 环境效益的生态价值
设备节能改造从源头减少了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能耗降低直接减少了煤炭、电力等一次能源的消耗,相应降低了能源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通风、排水等设备的高效运行减少了矿井瓦斯与废水的外排风险,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节能改造与环保改造的协同推进,使企业更易满足环保政策要求,避免因环保不达标导致的停产风险;通过能效提升与污染减排,企业逐步摆脱 “高耗能、高污染” 的形象,为矿区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在 “双碳” 目标背景下,设备节能改造成为煤炭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实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4 设备节能改造的挑战与对策
4.1 技术瓶颈与创新不足
部分老旧设备的节能改造面临技术瓶颈,改造后能效提升有限;新型节能技术如高效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等存在适配性问题,与企业现有生产系统难以兼容;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给,影响改造效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对策方面,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针对关键设备开展专项技术攻关,突破适配性难题;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平台,加速节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跟踪国际先进节能技术动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技术自主可控水平。
4.2 资金压力与成本约束
设备节能改造初期投入较大,尤其对中小型煤炭企业而言,资金短缺成为主要障碍;部分节能技术改造周期长、回报慢,在当前煤炭市场波动背景下,企业投资意愿受限;改造后的设备维护成本上升,若节能收益不足以覆盖新增成本,可能导致改造半途而废。解决路径包括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绿色信贷、节能专项基金等方式筹集改造资金;优化改造方案,在保证节能效果的前提下控制初期投入,优先选择短平快的改造项目;建立节能收益再投入机制,将节能产生的部分收益用于后续改造与维护,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煤炭企业设备节能改造不仅是降低能耗、削减成本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关键设备的技术升级到全流程的系统优化,从单一效益的追求到多维价值的协同,设备节能改造已成为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技术、资金与人才的多重挑战,煤炭企业需以系统思维推进节能改造,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瓶颈,借助政策资源缓解压力,依靠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未来,随着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设备节能改造将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磊 . 矿山企业的用电特性及节电措施分析 [J]. 节能 ,2025,44(03):28-30.
[2] 邓佳, 许朋江, 郑郝, 刘雨恩, 马汀山. 煤电机组余热能质深度回收优化研究 [J]. 热力发电 ,2024,53(12):112-119.
[3] 吴迪 , 陈安会 , 陈柯旭 , 刘博 , 王兴华 , 杨雷 , 康俊杰 . 新形势下煤电灵活调峰和稳定供热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J]. 煤炭经济研究 ,2024,44(11):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