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
蔡立
3210819941123415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居民健康,还对城市生态系统、经济运行及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胁。为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挑战,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近年来,借助技术进步,空气质量监测手段不断演化,从传统固定站点扩展到多源数据采集与动态分析,覆盖范围更广、数据精度更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监测网络的布局合理性、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以及评估指标的系统性仍面临诸多挑战。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还能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1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
1.1 当前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与技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经历了从传统人工监测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变。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段包括固定式空气质量监测站、移动监测车、无人机监测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固定监测站以其数据准确性高、监测周期稳定的优势,成为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要数据来源,主要监测 PM2.5、PM10、 SO2 、 NO2 、CO 和 O3 等六项污染物。移动监测车和无人机系统则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可实现对重点区域和特殊时间段的精细化监控,弥补固定站点在空间覆盖上的不足。遥感监测技术依托卫星或高空平台,能够获取大范围、连续性强的空气质量数据,适用于区域或城市群层面的污染趋势分析。近年来,物联网传感器和低成本微型监测设备的普及也提升了监测网络的密度和实时响应能力,使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逐步向多维度、高频率、智能化方向发展。不同技术在应用中各有优势与局限,如何实现多手段融合与数据互补,已成为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效率的重要课题。
1.2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监测点的布局、数据精度和时效性等方面。首先,监测点的布局往往存在空间覆盖不均的问题。尽管固定式监测站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但其分布受制于资金和地理限制,难以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城市的边缘区域和复杂的交通密集区。此外,移动监测车和无人机虽具备较强的机动性,但其监测频率和覆盖的区域深度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其次,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仍然是监测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由于部分低成本设备在传感器精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数据误差较大,可能影响后续的空气质量评估和决策。此外,实时性也是一大挑战。虽然一些先进的监测手段已能够提供实时数据,但由于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的限制,某些监测数据的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动态管理和快速响应的需求。如何优化监测站点的布局、提高数据精度与实时性,仍是当前监测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 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2.1 空气污染物时空变化分析方法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揭示污染物浓度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支持污染溯源与动态管理。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遥感监测等。时间序列分析可用于识别污染物的周期性波动与突发事件响应,GIS 技术则通过插值与热力图等手段,展现污染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空间自相关分析(如 Moran’s I 和 Geary’s C)用于判断污染是否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而遥感技术借助卫星影像提供大范围、连续性的监测数据,有效弥补地面监测点的局限性。以下表格列出了主要的时空分析方法及其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特征:

2.2 数据分析模型与综合评价方法
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中,构建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模型与综合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如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交通流量和地理信息,可实现空气质量的系统性分析与综合判断。综合评估模型通常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多元回归模型(MLR)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等,建立空气质量与其影响因子的数学关系模型,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与预测能力。相比传统单一指标评估方式,多维度模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空气污染的复杂性,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在实践中,不同模型根据监测数据的特征和研究目的进行适配与优化,常见模型的比较见下表:


这些模型的综合应用可提升对城市空气质量演变规律的理解,增强监测系统的响应能力,为政策制定和治理实践提供数据支撑。在模型构建过程中,还需根据监测数据的时空特性与非线性关系,对模型进行动态训练与自适应更新,从而实现对空气质量的精准预测与综合评估。
3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污染物的源头及其影响
PM2.5 和 NO2 是城市空气中最常见的两种污染物,其源头复杂且广泛。PM2.5 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工业生产和建筑工地的扬尘。这些微小颗粒物能够深度渗透到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长期暴露于高浓度 PM2.5 环境中,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此外,NO2 作为一种重要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机动车辆尾气、工业燃烧以及一些热能设施的排放。 NOγ 不仅对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还能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反应,形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加剧空气质量问题。交通密集区和工业集中的区域通常会出现 NO2 浓度较高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温和低风速的天气条件下, NO2 的浓度会进一步上升,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3.2 交通与工业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交通密集区和工业区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密集区域,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街道和高速公路,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细颗粒物(如PM2.5)以及臭氧等二次污染物。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机动车辆数量的激增,交通流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升高,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天气不利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显著下降。工业区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工业排放源,如燃煤电厂、冶金厂和化学制造企业,它们排放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 SO2 )、氮氧化物(NO )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气体不仅对当地空气质量构成威胁,还能进一步形成二次污染。工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其空气污染水平常常远超其他区域,特别是在缺乏有效排放控制和监管的情况下,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两者结合,交通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污染形态,极大地增加了空气质量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3.3 气候季节性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气候和季节性因素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深远的作用。不同季节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候要素变化,往往导致污染物浓度的显著波动。在寒冷的冬季,取暖需求增加,燃煤和天然气的使用量加大,导致二氧化硫( (SO2 )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升高。此外,冬季低温和逆温现象常常导致空气层次不稳定,污染物难以扩散,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物在地表的积聚。相反,夏季较高的气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促进了光化学反应的发生,臭氧(O )浓度容易在白天升高,这在大城市中尤为明显,尤其是交通繁忙的区域。季节变化还会影响空气湿度,湿润的空气有助于粒状物质的悬浮,但湿度过高时也会促进霾的形成,增加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风速的变化同样关键,强风可以有效地将污染物稀释并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而低风速则导致污染物滞留在局部区域,形成严重的污染事件。因此,气候和季节因素不仅直接影响污染物的来源和浓度,还决定了污染物在城市中的分布和迁移模式。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现状与挑战,探讨了当前监测方法与技术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技术路径。通过数据分析模型与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本文不仅展示了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气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后续的空气质量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进一步分析了交通、工业活动以及气候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强调了这些因素在不同季节对环境造成的变化。通过综合评估,提出了多点监测与动态模型优化的策略,为改善空气质量、制定有效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估与治理将更加精确和科学。
参考文献
[1] 朱效锋 , 张倩 , 朱小平 . 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分析 [J]. 现代信息科技 .2025, (10): 105
[2] 孙力 , 王坤 , 许莎 . 基于大数据精准辅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决策的研究 [J]. 环境与发展 .2025, (02): 92
[3] 蒋春华 . 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分析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04): 124
[4] 郑鑫 . 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污染源研究 [J]. 山西化工 .2024, (11): 60
5] 纪夕发 .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优化分析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 (2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