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测定的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陈会仙 胡顺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水质测定过程中实施的质量控制措施。水质测定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水质测定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详细阐述了实验室在各个环节应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实施操作人数熟练掌握分析技能、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优化试剂库存管理、改善实验室环境、优化分析方法与流程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水质测定的准确性,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测定;质量控制
前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水质测定方面的任务日益艰巨。为了确保水质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必须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以消除或减小各种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期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水质测定工作提供参考。
1 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概述
1.1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意义
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是水质监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和管理手段。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等,这些都会导致水质成分的复杂性和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因此,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对于评估水体健康状况、预警水污染事件、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王雪娇[1]等人的研究中指出,质量控制可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方法,如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平行样分析等,对监测过程进行全面管理,旨在将监测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水质问题,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提升公众对水质安全的信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日常环境监测实验室对水质监测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
1.2.1平行样分析
平行样分析是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中的一项基础方法。它要求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份样品进行两份或多份的同步分析,以评估分析结果的精密度。通过比较平行样的测定结果,可以判断分析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从而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误差来源。平行样分析的合格率通常作为评价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平行样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时,方可认为分析结果有效。
1.2.2标准物质对比分析
权威部门制备和分发的标准物质或标准合成水样进行比对分析。这些标准物质具有已知的浓度和特性,通过与它们进行平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已知浓度进行对照,可以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1.2.3进行能力验证对比活动
能力验证对比活动是提高实验室监测水平、确保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国家或国际组织举办的能力验证活动,实验室可以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自身在特定监测项目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这些活动通常包括标准样品的分发、分析结果的提交以及最终的评价报告。金钥[2]等人的研究中认为,通过对比不同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实验室的整体监测能力。
1.2.4进行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是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它要求实验室对原始数据进行仔细核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在数据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查数据的合理性,如检查数据是否在预期范围内、是否存在异常值等;二是检查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所有必要的监测数据均已收集并记录;三是检查数据的可追溯性,确保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和结果均可追溯。通过严格的数据审核,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和遗漏,确保最终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当前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测定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当前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测定的质量控制中,由于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员的占比较低,职工的职称结构不够完善。而另一方面,不分监测人员也存在只是储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监测人员对于使用的仪器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这就会导致监测方法的精确度不够,监测结果出现偏差。在监测机构方面,还存在部分机构对相关人员的持续教育计划落实不到位,导致相关专业培训只停留在表面,系统性和针对性差,从而导致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受到阻碍。
2.2 监测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水环境监测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管,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协调困难、效率低下的情况。各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使得水质监测工作难以形成合力。职能不明、责任不清也导致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水质污染事件。这种体制上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水质监测质量的提升。
2.3 标准过于统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水质状况千差万别。然而,当前的水质监测标准往往过于统一,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的针对性。这种“一刀切”的标准制定方式,导致部分地区的监测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准确反映当地水质状况。同时,匮乏的监督评估机制也使得地方水环境监管部门在执行标准时存在偏差,影响了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4 分析仪器及试剂问题突出
分析仪器和试剂是水质监测的重要工具。然而,当前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在分析仪器和试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仪器设备的测量范围不够大、灵敏性较低,导致在测量样品时误差较大。另一方面,试剂的纯度精度达不到要求或所使用的纯水的纯度不足,也会导致配制的试剂存在浓度误差。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制约了水质监测质量的提升。
2.5 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和缺陷。一方面,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部分监测机构的质量手册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岗位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水质监测质量的提升。
3 质量控制措施
3.1 操作人数熟练掌握分析技能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核心在于“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确保每一位参与水质监测的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分析技能,是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郑雯倩[5]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实验室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涵盖水质监测的基础理论、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关键领域。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内部技术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鼓励操作人员参加外部培训和认证考试,如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相关培训,以获得官方认可的技能证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实操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李军峰[6]等人研究中指出,实验室应设立实操演练区,模拟真实监测场景,让操作人员在指导下进行实操练习。此外,定期举行技能考核,通过盲样测试、标准物质比对等方式,检验操作人员的实操水平,确保每位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分析技能。实验室可建立内部学习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动态和案例分析,促进知识更新和经验交流。
3.2 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
设备是水质监测的物质基础,其性能和状态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是提升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校准和报废流程。确保每台设备都有专人管理,记录其使用状态、维护记录和校准证书,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杨小红[7]等人研究中认为,实验室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校准计划,按照制造商建议的周期和方法进行校准。定期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检查设备部件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损坏部件,防止故障发生。由于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故障,实验室应建立故障排查机制,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赵策[8]的研究指出,制定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在设备故障时能够迅速切换备用设备或采取其他措施,保障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3.3 优化试剂库存管理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试剂采购流程,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试剂来源可靠。同时,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包括外观检查、有效期验证、批次号记录等,确保每批试剂均符合实验要求。也要建立试剂使用档案,跟踪试剂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可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实现试剂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应能实时追踪试剂的库存量、有效期、存储条件等信息,自动提醒补货或处理即将过期的试剂。这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即时可用性和有效性。不同试剂对存储条件的要求各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试剂存储区域,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确保试剂在最佳条件下保存。白晓龙[9]等人研究中提到,要定期对存储环境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调整存储条件,防止试剂变质或失效。定期进行试剂库存盘点,核对实物与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差异。同时,对试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核,分析试剂消耗趋势,为未来的采购计划提供数据支持。这一过程有助于优化库存结构,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4 改善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环境对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必然要求。实验室布局应合理,确保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隔离和通风,防止交叉污染。合理规划实验台、仪器设备和存储区域,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丁雪杉[10]的研究中指出,水质监测对温湿度条件有严格要求。实验室应安装温湿度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节实验室的温湿度,确保监测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对于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保障人员健康至关重要。实验室应安装充足的照明设备,确保实验区域的照明强度满足要求。同时,加强通风系统建设,确保实验室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
3.5 优化分析方法与流程
在进行水质监测前,应对所选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充分的验证。这包括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线性范围等指标的测试,确保方法适用于待测水质。同时,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选择操作简便、成本效益高、环境影响小的方法,提高监测效率。将监测流程标准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数据的可比性。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如自动进样器、在线监测系统等,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自动化,提高监测速度和准确性。此外,标准化流程还有助于培训新员工,缩短学习曲线。李煜涛[11]等人的研究内则指出,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测试、空白实验等,确保监测性和可靠性。同时,采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及时剔除或修正错误数据,保障数据质量。水质监测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实验室应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度,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参加比对实验、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行业动态,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同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建议,持续优化监测流程,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水质测定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测定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加强对样品采集与保存、仪器设备、试剂与标准物质、分析方法和实验室环境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水质测定的准确性。同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加强人员培训也是提高水质测定质量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质量控制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监测需求,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准确、有效的监测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雪娇,徐晋,杨勇,等. 新型环境监测仪器户外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2021,37(6):214-220.
[2]金 钥,孙延斌. 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测定的质量控制分析[J]. 地质研究与环境保护,2024,3(4).25.
[3] 郑昌军. 水质化学需氧量测定全程质量控制[J]. 科技资讯,2023,21(22):187-190.
[4] 李国玉,丁蓉,蔡长君. 水质氟化物测定过程影响因素探讨[J]. 化工设计通讯,2025,51(1):97-99.
[5] 郑雯倩,刘哲,常青. 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中精密度偏性研究[J]. 探索科学,2021(6):388.
[6] 李军峰,钟秀. 不同监测方法测定地表水中总磷的比对分析[J]. 山西化工,2025,45(1):117-119.
[7] 杨小红,朱红霞,刘进斌,等. 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类水质中7种极性有机磷[J]. 中国环境监测,2022,38(2):156-163.
[8] 赵策. 电极法测定水质pH值方法验证体系建立过程的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2024(24):141-143.
[9] 白晓龙,花海蓉,徐潇,等. 高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2024,23(6):1-8.
[10] 丁雪杉,丁梦秋. 环境监测如何提高水污染监测质量[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5):2250.
[11] 李煜涛,谢艾. 全自动化学需氧量分析仪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井矿盐,2024,55(2):3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