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的儿童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孙明珠

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中心小学 221011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审美教育的使命,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的儿童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与创造潜能,倡导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其主体性。本文立足于创造性教育理念,从多个维度分析如何“解放”学生,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尽情畅想、动手实践、自由表达、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目标。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自由畅想

在音乐领域中,艺术创作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则促使音乐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从理论层面来看,音乐教育应遵循这一特性,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营造适宜的氛围,以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对音乐的认知与创造力。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欣赏音乐时,学生应跟随旋律的波动,塑造个性化的音乐形象。例如,在聆听钢琴作品《水草舞》时,其以流水般的声音著称,教师可指导学生闭目感受音乐,进而描绘出相应的音乐画面。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借助音乐激发思维,描绘内心所感知的图像。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描绘出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这不仅是对音乐的一种理解和表达,更是心灵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的过程。

从音乐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而创造力的激发则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将音乐与个人的情感和经验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象和画面。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符合音乐教学中的 “创造的儿童教育” 理念,鼓励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尽情发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有意识地“解放学生的双手”,为他们营造动手实践与自主表达的空间。在旋律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为旋律编配打击乐伴奏、结合身体动作进行节奏练习、创编歌词与旋律等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例如,在教学《五月的夜晚》时,我引导学生理解“重复”这一音乐技巧,并迁移应用至儿歌《两只老虎》的教学中。这种简单而富有趣味的创作方式迅速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他们纷纷尝试独立创作旋律。尽管这些旋律尚不成熟,但当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放声歌唱时,那份成就感与投入感远胜于被动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知识,还在不断尝试中发展了音乐思维与艺术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此外,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感知能力较强,音乐教学应善于借助打击乐活动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探索节奏与音色的变化。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易拉罐、酒瓶盖、瓷碗、纸盒等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主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打击乐器。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不同材料的声学特性,还在实验与合作中培养了创造力与团队意识。自制乐器的演奏不仅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参与度。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音乐教学中,可摒弃教师单向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构建语言互动环境,给予学生争论、探讨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发表意见。例如:教师展示《大海》《空山鸟语》两首曲子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为作品赋予新名称。还有一位转学生将《空山鸟语》命名为 “捉鸡” 并进行解释,教师通过写作听后感活动让学生自由创作,释放想象力。这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创造的教育” 理念,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勇于创新和表达独到见解。

在教授意大利歌曲《田野的召唤》时,教师可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并自主探索答案加深理解。让学生审视歌曲乐谱,标出难以领悟的段落提出疑问,学生们积极提问,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落实音乐教学中的 “创造的儿童教育” 理念,则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学生自由表达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创新想法,避免陷入无序或低质量的讨论;如何评价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表现,以更好地激励他们持续发展创造力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将 " 创造的儿童教育 " 的理念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四、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激情绽放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音乐教育应突破“鸟笼式”教学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与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在真实环境中探索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例如,在欣赏动效音乐《过年我当家》时,我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发声的物品,尝试用不同材料模仿节奏与音效,激发其感知与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音乐节奏模仿生活中的劳动动作,如扫地节奏“刷—︱刷—︱”、洗衣节奏“嚓 嚓 嚓︱嚓 嚓嚓︱”、切菜节奏“当当 当当︱当当 当当︱”等,节奏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课堂创编延伸至家庭场景,在家中尝试使用餐具等物品创作不同节奏型,进一步感知音色变化,延伸创作兴趣与能力。这种以生活为支点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亲近感和表现欲,也提升了课堂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现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 , 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 , 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学校可组织丰富的课外音乐活动,如音乐兴趣小组、校内外展演与比赛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音乐会、艺术展演等活动,拓宽艺术视野,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在感知中提升鉴赏力,在模仿中积累表现经验,在创造中实现个性发展。

五、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创造的儿童教育”理念,关键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实现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生活化节奏创编、打击乐制作、自由讨论和课外拓展,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表达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其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应仅是技能传授,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索与表达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创造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石倩,《“蹲”在学生中的美育实践浅谈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教育,2022,(27):67。

[2] 陈洁,《解放孩子 , 让音乐教学“创”意无限——谈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儿童音乐,2017,(0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