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董道纯
430726199506241315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策略,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三个阶段展开。在规划设计阶段,优化路线选线、注重生态选线,合理设计防护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加强生态保护措施、控制环境污染、推进绿色施工;运营管理阶段,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开展生态修复、推广绿色运营技术。通过全周期的协同举措,在保障公路工程建设与运营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规划设计;运营管理
0引言
公路工程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公路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破坏植被、改变地形地貌、引发水土流失、造成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生态系统平衡,也制约着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与绿色运营,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规划设计阶段的协同策略
1.1优化路线选线与生态选线
在公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路线选线是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首要环节。优化路线选线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生态敏感区域分布。优先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路线方案,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例如,在山区选线时,应避免大规模开挖山体,减少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坏;在湿地附近选线,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因公路建设阻断湿地水流通道或破坏湿地生境。
1.2合理设计生态防护工程
合理设计生态防护工程是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设计时,针对公路建设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等问题,设计相应的生态防护措施。对于公路边坡,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方式,如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植被护坡,同时结合挡土墙、锚杆框架等工程结构,增强边坡稳定性。在公路沿线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并对排水系统进行生态化设计,如采用植草沟、生态湿地等形式,既实现排水功能,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1.3注重与周边生态景观融合
公路工程规划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生态景观的融合,打造生态友好型公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特色,使公路线形、桥梁、隧道等构造物与周边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相协调。例如,在桥梁设计上,采用与自然景观相匹配的造型和色彩,避免突兀感;在隧道洞口设计中,采用削竹式、端墙式等自然过渡形式,减少对山体景观的破坏。
2建设施工阶段的协同措施
2.1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
建设施工阶段是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时期,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划定施工范围,禁止超范围施工,减少对周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对于施工过程中临时占用的土地,在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通过清理场地、平整土地、种植适宜的植被等措施,恢复土地原有生态功能。保护施工区域内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因施工活动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如在野生动物迁徙季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等设施,保障野生动物的迁徙和活动安全。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促进生态系统的快速修复。
2.2严格控制施工环境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加强施工扬尘治理,对施工现场的土方、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进行覆盖,定期对施工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安装扬尘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扬尘污染情况。控制施工噪声污染,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声施工,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如使用液压破碎锤代替传统的机械破碎锤,减少噪声排放。
2.3积极推进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推进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是实现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如使用新能源施工车辆减少尾气排放,采用预制拼装技术代替现场浇筑,减少施工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选择可循环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材料,如再生骨料混凝土、环保型沥青等,降低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运营管理阶段的协同发展
3.1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
运营管理阶段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是及时掌握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在公路沿线设置生态监测站点,对植被生长状况、土壤侵蚀情况、水质变化、野生动物活动等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通过监测发现公路边坡植被退化或水土流失加剧,可及时进行补植和防护;若监测到水质污染,可迅速溯源并采取治理措施。通过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为公路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3.2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
在公路工程运营过程中,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因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进一步修复和改善。定期对公路沿线的植被进行抚育管理,补种缺失的植物,优化植被群落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受损的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公路工程建设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补偿。例如,对公路沿线因施工占用土地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偿或提供就业机会,对生态保护区进行生态补偿资金转移支付,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公路工程运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3推广绿色运营与智慧管理技术
推广绿色运营与智慧管理技术有助于降低公路工程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公路运营管理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如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等,减少尾气排放;优化交通流量管理,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控交通流量,减少车辆怠速和频繁启停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采用智慧养护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公路设施进行智能监测和维护,实现精准养护,减少养护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加强对公路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4总结
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贯穿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在规划设计阶段优化路线选线、设计生态防护工程、融合周边景观;建设施工阶段加强生态保护、控制环境污染、应用绿色施工技术;运营管理阶段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生态修复、推广绿色运营技术等一系列协同策略与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应新,崔盛站,甄晓云,夏黎黎.山区高速公路工程生态化与生态工程化建设途径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35):61-64.
[2]殷绍斌,董彦平,赵传斌.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措施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12):154-156.
[3]何生俊.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运输经理世界,2023,(18):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