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0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研究

作者

王凯

天津商业大学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逐渐从“90 后”转变成“00 后”,“00 后”大学生相比“80 后”“90 后”大学生有着自身相对独特的思想特点,特别是“00 后”大学生生于互联网时代,长于互联网时代,天然具有互联网的“嵌套属性”, 这一方面使“00 后”大学生能够更加顺畅的融入互联网生活,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的电信网络诈骗的侵害,本文以作者所在高校近三年117 起学生电信诈骗案件为分析样本,首先梳理大学生被骗案件的主要特点,然后以“00 后”大学生易遭电信网络诈骗的思想特点为切入点,查找“00 后”大学生不同学生群体与不同电信诈骗类型之间的“敏感关系”, 分析高校现行防范警示教育的不足与薄弱环节,尝试探索对现行防范教育有针对性提升的教育路径,真正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的实效。

一、“00 后”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特点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具体类型已经不下数十种,但是通过梳理学生被骗案件,可以发现学生被骗案件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Σ⟶Σ) 男生涉及诈骗类型少,女生涉及诈骗类型多。男生遭遇电信诈骗类型普遍集中在刷单、裸聊、游戏充值等,类型相对较少;女生遭遇电信诈骗多集中于刷单、购物、冒充熟人、冒充客服等,类型相对较多。初步调研原因主要为女大学生网上购物的频次明显多于男大学生。

( 二 ) 大学生涉及诈骗类型相对集中。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其实非常多样,但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诈骗手段主要集中在:刷单返利诈骗、冒充客服退款诈骗、网上交友购物诈骗、兼职找工作诈骗四种类型,其中刷单返利诈骗在各种诈骗类型中占比在 30%-40% 。

( 三 ) 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主要集中在每学期开学初。每学期初,学生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学生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基本集中在学期初或前半学期,此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互联网中,同时也加大了遭遇电诈的风险与几率。

( 四 ) 学生“侥幸心理”成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重要因素。 被骗学生大多接受过学校的防电诈教育,但其过于高估自我处理事情、应付问题的能力,对于刷单等行为心存侥幸,最终被诈骗分子利用剧本式的手段一步步诱骗进诈骗的连环陷阱中。

二、高校当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的不足。

Σ⟶Σ) 结合所在学校 ( 学院 ) 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防范教育不足。当前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工作,教育方式丰富多样,但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强化教育还有待加强。因为结合被骗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会发现,不同学生群体对特定的诈骗类型属于“易被骗”体质,如男生和女生、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以及外向型学生和内向型学生等等,他们“易被骗”的诈骗类型各有不同。

( 二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说教告诫有余,互动参与不足。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同消防教育、疫情防控教育等,都属于学校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的范畴。但是不同于消防教育中安排有消防演练、防疫教育中安排有应急处置演练等等,防诈骗教育主要停留在阅读文字和听取讲座上,可能学生第一次“防电诈”演练就是学生第一次被骗经历 。

( 三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者的教育能力有待提升。高校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的主体是一线辅导员,同时会邀请公安、银行、律政等行业专家进校宣讲。除公安民警具有相对丰富的一线经验外,大部分辅导员因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了解仅止于新闻报道或学校集中培训的内容,面向学生的防电诈宣讲教育相对枯燥且脱离实际,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 四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跟不上诈骗分子更新的步伐。目前大学生普遍全部接受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题教育,在校大学生遭遇的诈骗类型也相对集中,但是即便同一诈骗类型不同诈骗分子也有着不同的话术或剧本,并且会快速迭代更新、异致高校和警方的宣传工作很难跟上诈骗分子话术或剧本的更新步伐。

三、加强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警示教育的教育对策

结合“0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当前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警示教育的工作情况,建议从加强思想引领、安全警示、实践演练、专业培训、警校合作五个方面强化相关警示教育工作,以期达到增强学生能力,减少提高学生防骗能力的教育目的,切实提升学生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学生被骗案件的发生。

( 一 ) 加强具有“导向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后”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最深层的原因是其思想尚不成熟,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适时将“防电诈”教育引人高校思政课,重点强化大学生的金钱观、畅艰苦斗值观教育,发挥第 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将主要精力放在努力成长成才上。

( 二 ) 加强具有“指向性”的大学生安全警示教育。在正常开展全盖防诈骗教育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将“防电诈”教育“指向”重点时段、重点群体,既要在新生教育、新学期开学、重要节假日开展好“防电诈”教育,更要在平时研究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易被骗”诈骗类型,有针对性的持续开展教育和提示,尽量做到精准施策,减少学生被骗风险。

( 三 ) 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实践性警示教育活动,“以练促学”。学校开展防范警示教育,不仅可以开展讲座、班会等知识宣讲活动,更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评比活动,如“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微视频评比”“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讲师评比”“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H5 作品评选”“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剧场”等等,通过举办各种参与类的教育活动,使更多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参与其中,在校园内营造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浓厚氛围。

( 四 )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属地公安机关的合作,技防人防同步推进。高校的宣传、学工、安保等部门要与属地公安、当地公安反诈中心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组织动员全体学生及学生家长,下载并激活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关注“国家反诈中心”在各大网络新媒体上的官方注册号,利用好技术保护平台;同时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不断更新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防电诈”宣传教育内容,力争能够超前诈骗分子“一个身位”, 维护好高校安全稳定。

“00 后”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社会发展的希望,当前 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00 后”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不断翻新、迭代迅速、迷惑性强、渗透性广,社会危害很大,加强“00 后”大学生防范警示教育刻不容缓,高校需结合“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确有实效的防范警示教育,提高学生自身防范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筑牢思想反诈防线,才能真正营造出安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打人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徐欣怡,思政教育视城下高校网络诈骗防范研究——基于东华大学2016—2018 年的案例分析[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 孙剑斐 . 大数据时代校园网络诈骗及解决策略 [J]. 信息与电脑 ( 理论版 ).2019

[3] 戚全锋,吴金全,大学生被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发展与应对—以苏州某高职院校为例 [J]. 轻工科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