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一年级课程的游戏化过渡策略探究

作者

彭伶轩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兴隆学校 618200

引言:幼儿园至小学阶段转变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关键节点,涉及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变化。传统衔接模式往往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造成适应困难。课程游戏化是新型教育理念,为幼小衔接提供新思路,通过融合游戏元素于课程教学,创造轻松愉快学习氛围,降低入学焦虑,促进认知技能自然过渡。文章围绕幼小衔接背景,探讨一年级课程游戏化过渡策略,希望能够构建科学合理幼小衔接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一、幼小衔接中课程游戏化实施路径与方法选择

幼小衔接阶段课程游戏化实施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循序渐进过渡体系。基于儿童认知特点确立实施路径,采取游戏主导—游戏融入—游戏辅助渐进模式,入学初期保留幼儿园游戏化学习方式,适应期将游戏元素融入学科教学,稳定期转向游戏辅助模式。方法选择上情境创设法通过构建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学习内容。竞赛激励法设计适度竞争环境,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数字游戏法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发互动学习游戏。实施过程注重游戏设计科学性,确保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难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关注差异化设计,针对不同基础学生提供多层次游戏活动,贯穿家校协同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乌鸦喝水》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小小发明家主题游戏化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室中央放置一个透明水瓶,瓶底有少量水,旁边摆放各种小物品如石子、积木、纸团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取出瓶底水。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体验乌鸦解决问题过程。开展故事接力游戏,学生围坐成圈,每人续编一句故事情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然后进行智慧动物调查队活动,展示不同动物解决问题方式图片或视频,如蚂蚁搬运食物、猴子使用工具等,拓展学生思维。组织我是小小发明家环节,每组学生设计一种生活中问题解决方案并展示,将故事智慧迁移至现实生活。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游戏化方式自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培养观察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意识,同时促进团队协作精神养成。

二、一年级课程游戏化过渡具体策略与操作要点

一年级课程游戏化过渡策略体现于学科融合游戏设计,将游戏元素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情境式、探究式、合作式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课堂组织结构调整是重要策略,包括物理空间重组与时间分配优化,教室布局采用活动区设计,保留功能空间;课堂时间分配采用小块化模式,将课堂分割为多个学习单元,穿插游戏活动缓解注意力疲劳。评价机制转型策略尤为关键,构建游戏化评价体系,如设计成长护照记录学习成果,建立即时反馈机制,通过掌声、表情贴纸等形式给予及时肯定。引入自评互评环节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操作要点方面教师需提前进行专业培训,掌握游戏化教学设计方法。教学准备工作充分,提前设计游戏材料与规则说明,课堂管理技巧提升建立清晰信号系统。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游戏难度与形式,注重情感交流营造安全感受环境。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奇妙变身记游戏化教学活动。第一环节动物王国探秘,布置教室成动物世界场景,学生佩戴不同动物头饰进入教室,每组分配一种动物角色(壁虎、蜻蜓、青蛙、公鸡等),探索各自特点与生活习性,教师引导观察壁虎断尾再生现象。第二环节角色情境体验,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角色,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借尾巴过程,感受不同动物特性,体验壁虎寻找合适尾巴困难。第三环节创意续编大赛,学生想象壁虎借到各种动物尾巴后会发生什么趣事,通过绘画或口述方式呈现,培养创造性思维。第四环节生命智慧讨论会,围绕为什么只有自己尾巴最合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接纳自我、发挥自身优势重要性。最后通过动物保护宣传队活动,制作保护野生动物宣传画,拓展环保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巧妙融合生物知识、品德教育与语文学习,通过沉浸式游戏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内涵与生命哲理。

三、游戏化过渡策略优化调整与持续改进机制

构建多元监测评估体系,包括常规观察记录、阶段性评估、家长反馈收集等方式,全面了解策略实施效果。观察记录聚焦学生参与度、情绪状态、知识掌握程度等维度。阶段性评估通过小测验、作品展示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效,家长反馈则关注学生在家表现变化形成全方位监测网络。基于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调整,可采取递进式调整策略,学期初侧重情感适应,强化游戏趣味性;中期关注认知发展,增加思维挑战;后期注重学习习惯培养,逐步过渡至常规学习模式。差异化调整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游戏方案,如为活泼好动学生设计更多肢体参与活动,为安静内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型游戏。

持续改进机制建立需要组织校内教研活动,定期分享游戏化教学经验,集体研讨优化方案,建立区域协作网络,联合幼儿园、小学教师共同探究衔接策略。完善资源支持体系,建立游戏化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优质游戏案例;配备必要物质条件,如多媒体设备、游戏材料等。提供政策保障,在课程安排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给予制度支持。家校社协同机制是改进工作重要保障,通过家长培训讲座、开放日活动增进家长理解与支持;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学习空间,组织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将游戏化学习延伸至课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课程游戏化是实现幼小平稳衔接有效途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游戏化过渡策略实施需遵循游戏主导—游戏融入—游戏辅助渐进路径,选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方法。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学科融合游戏设计、课堂组织结构调整、评价机制转型等方面。建立多元监测评估体系、实施针对性调整策略、完善资源支持与家校协同机制是确保策略有效实施关键。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科游戏化教学特点,深化游戏化评价体系构建,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更加系统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杜圣娟 . 协同育人视域下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问题和优化路径研究 [D].西南大学 ,2024.

[2] 林泽敏 . 小学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3] 冉梅 . 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