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能力认知差距及其培养研究

作者

刘巍

天津铁路物流中心

一、大学生能力认知差距的核心表现

(一)自我认知与现实反馈的偏差

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常与外部评价脱节,形成“认知错位”。一类是“能力幻觉”:部分学生凭借课堂知识掌握度或竞赛获奖经历,认定自身具备岗位所需能力,却在实际任务中暴露短板。例如,某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 70% 的获奖团队认为“可直接商业化项目”,但经企业评审后,仅 23% 达到市场落地基础要求。另一类是“能力矮化”:部分学生因缺乏公开表达经历,即便专业基础扎实,也认定自己“沟通能力不足”,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放弃主导角色,导致能力优势无法展现。

(二)能力结构与岗位要求的失衡

从能力构成看,大学生更侧重“专业知识储备”,而企业更关注“知识转化能力”。某调研显示,高校课程中“专业理论”占比超 60% ,但企业招聘时,“问题解决”“跨领域协作”等复合能力被列为首要考察项(占比 58% )。这种失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技能”的应用断层,如财会专业学生能熟练背诵会计准则,却在企业实际账务处理中因不懂税务政策衔接而出错;二是“软技能”的认知空白, 82% 的应届生认为“软技能可后天自然提升”,但企业反馈,应届生因沟通低效导致的工作失误占比达 43% 。针对具备较高组织协调能力的大学生,开展“校企合作”强化现代物流知识理论培训。与国内物流专业排名前十的大连海事大学达成培训合作协议。利用专业高校教育优势资源开展现代物流专业培训

二、大学生能力认知差距的生成逻辑

(一)个人认知:经验局限与评价参照单一

大学生的能力认知多基于“校园场景”形成:长期以“考试分数”“证书获取”为能力评价标准,缺乏对“社会场景”中能力价值的感知。例如,多数学生将“英语六级证书”等同于“英语应用能力”,却忽视企业对“商务邮件撰写”“跨文化沟通”的实际需求。同时,青年群体的“同辈比较心理”易引发认知偏差——因同学考证、实习的节奏而盲目跟风,而非基于自身职业方向规划能力培养,导致“为提升能力而提升”,反而模糊了核心需求。

(二)教育环节: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的滞后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引导”的倾向。一方面,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存在“时间差”,如数字营销领域已进入“内容电商时代”,但部分教材仍以“传统广告投放”为核心内容,导致学生认知停留在“旧能力”;另一方面,能力评价缺乏“实践锚点”,多数课程以“期末考核”定优劣,对“过程中的协作表现”“问题解决思路”等缺乏记录,学生难以通过反馈校准认知。例如,某高校中文系的“文案写作”课程,仍以“文章结构完整度”评分,却未引入企业对“用户转化率”的实际要求。

(三)社会互动:信息传递与需求对接的断裂

企业与大学生之间存在“能力需求信息差”:企业的岗位描述多为“宏观要求”(如“具备团队精神”),缺乏具体行为标准(如“能协调 3 人以上小组完成项目”);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集中于招聘平台或学长经验,难以接触到“岗位能力底层逻辑”。此外,部分行业的“隐性能力要求”(如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思维”)未被纳入校园认知体系,导致学生即便满足“显性条件”,仍因“隐性能力不足”被淘汰。

三、大学生能力认知差距的弥合路径

(一)个人层面:建立“实践- 反馈- 校准”的认知闭环

大学生需主动突破“校园认知茧房”:一是通过“微实践”验证能力,如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企业短期项目等,在具体任务中观察自身表现(如“是否能在截止日期前协调多方完成分工”);二是主动获取“多元反馈”,除向老师请教,可通过行业社群、职业导师等渠道,了解岗位对能力的细化要求;三是动态调整认知,定期对照“目标岗位能力清单”(可从企业官网、行业报告提取)梳理自身优劣势,避免以“单一成就”定义能力。坚持由党政正职为新职大学生讲入路第一课,向他们介绍铁路发展形势、集团公司企业文化、货运系统基本情况,与他们分享职业成长经历,鼓励毕业生们转变思想,尽快适应铁路人的新身份,认真学习业务技能,不断进步、努力成长,为创建“一流货运中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校层面:构建“需求导向”的能力培养生态

1.课程体系“动态适配”:建立行业调研机制,每2年更新一次课程内容(如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在计算机专业增设“AI 工具应用与伦理”模块),并将“岗位能力解析”纳入必修课,邀请企业骨干拆解“能力要求背后的工作场景”;

2. 评价方式“过程化转型”:推行“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实习、竞赛、社团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主导项目时解决了哪些冲突”),替代单一成绩评价;

3. 实践平台“场景化落地”:与企业共建“模拟工作坊”,如法学专业模拟真实庭审、新闻专业运营校园融媒体账号,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感知能力差距。

(三)社会层面:搭建“需求- 供给”的协同桥梁

企业需更清晰地传递能力信号,如在招聘中附“能力行为示例”(将“沟通能力”细化为“能在 3 分钟内清晰说明项目核心价值”),或开放“岗位体验日”;行业协会可联合高校发布“年度能力白皮书”,明确各专业对应的“核心能力清单”;媒体则可通过“职场纪实”类内容,展示“真实工作中的能力应用”,替代“证书决定论”的片面宣传,帮助大学生建立更贴近现实的能力认知。

四、结论

大学生能力认知差距并非单纯的“个人认知问题”,而是个人成长、教育培养与社会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弥合这一差距,需要大学生以“实践”为认知校准器,高校以“需求”为培养指南针,社会以“协同”为信息传递纽带。唯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大学生的能力认知从“校园想象”走向“社会现实”,实现从“合格毕业生”到“适配从业者”的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 , 张磊 . 大学生能力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基于自我与雇主评价的对比 [J]. 教育研究 , 2023(06):98-105.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2.

[3] 王颖 . 新就业形态下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10):76-82.

[4]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 . 202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 [R].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5] 刘畅 . 校企协同视角下大学生职业能力认知提升机制研究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1(04):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