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融入法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许祺瑞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4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对法治建设提出殷殷嘱托:“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 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地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在高中阶段的目标。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之一,正处在“抽穗灌浆”的时期,做好这一阶段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事关民族未来。
学校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和载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法治意识直接关乎全民法治素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要以高中生为重要对象,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开创新时期“第一等”法治教育局面。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融入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中学生法治观念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是塑造爱党爱国新时代建设者的充分必要条件。“法治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平秤’,在学生成长成才、公民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高中生社会生活经验相对欠缺,明辨是非能力也比较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法治教育既有助于培养其法治意识,也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法治运用能力,引导其做出积极合法的行为,能够理智、理性地处理事情,真正的将“学法、懂法、守法、尊法、用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助力中学政治课程体系建设
截至初中阶段,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接触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逐渐养成。步入高中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学生前期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设法治专题,这不仅意味着知识体系上要完善,而且更要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治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可以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体系建设,让法治教育得以进一步的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近些年,高中生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等现状,尤其是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对校园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这一定程度上表明高中生的法治观念较薄弱、法治意识不强,倘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予以法治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进而做出威胁校园平安与社会和谐的过激举动,不利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有序健康发展。因而,把法治教育贯穿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渠道上,打好“组合拳”,不仅能够引导高中生意识到法律红线不可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高中生对法律的认知、认可,提高守法、用法能力。
(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颁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大法治教育比重,这不仅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还让高中生在课堂上扩大了法治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也在润物无声中培养高中生的其法治意识和法治信念,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融入法治教育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特点制约,法治教育认识偏颇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变化较大,自我意识凸显,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一小部分人会做出某些违规行为。除此之外,高中生在当前阶段面临高考压力,受唯分数论观念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法治教育抱有功利心态,加之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法治教育与高考紧密性不强,高中生自然会排斥,甚至置之不理。高中生绝大数时间在学校接受学习,生活经验不足,思想单纯,高中生在课余时间大多以“吃瓜”心态涉猎娱乐圈八卦新闻。因此,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自主性,那么对于法治知识的学习将更加松懈。
(二)教师综合素养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示范作用至关重要。“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教师的素养。”[3] 也就是说,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是一方面外在影响因素。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对于教材中法治内容缺乏相应的专业解读能力,在课外对法治知识的研修多利用碎片化时间集中在网络媒介,这样的研修途径对提高教师相应的知识储备作用甚小。并且高中政治教师对于法治知识教育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较大,这是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效果打折扣的一大因素。同时,高中政治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有些法治知识本就相对枯燥,加之“照本宣科”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难以调动。
(三)教育考评方式滞后,学习环境相对封闭
当前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部分仍是通过考试来考察,这样只能检测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生法治思维和信仰方面的有效塑造,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法治实践能力水平也无法得知。近年来,“好学生”刑事案件层出不穷,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造成这一件件血淋淋案件的原因中,暴露出当前这种片面强调分数的考试方式存在严重弊端,并且这些案件中的学生不乏平时考取高分的“好学生”,却做出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倘若教育者不对此有所剖析,类似悲剧仍有发生的可能性。在分数高于一切的偏激观念导向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在各项指标的高度紧张压力之下,在功利化的评价标准下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识、增强用法能力何从谈起。
除此之外,高中生绝大数时间在学校接受学习,学习环境较为封闭,一定程度上便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外界信息获取途径不畅,特别是不利于知行合一,尤其是缺乏践行法治知识机会,这往往导致高中生在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
(四)政治学科重视不够,家庭教育存在欠缺
尽管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平台、主阵地,但是政治学科“配角论”屡见不鲜。近几年,根据上海市相关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除主要学科外,选择政治学科的人数最少,这则报道一度在社会中引起热议。不难看出,政治学科在一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是被“忽略”的,在这样的观念作用下,不仅德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而且法治教育效果的落实也无从谈起。再加之基于功利化的评价方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针对考点来进行法治知识的讲解,对不考的内容则一般选择忽视。
法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现实生活中绝大数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的事务则理应交给学校负责,但他们忽略了教育仅仅依靠学校难以取得全面成效。对一些可能牵涉法律的行为,大多数家长仅仅是采用“呵斥教育”,忽视对孩子的法治意识的培养,未能对学校法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补充。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融入法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一)贯彻三维目标,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是行的前提。这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要让高中生具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基本法律常识,知晓法律才能遵守法律,敬畏法律。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宪法》《选举法》《劳动法》等法律均有所涉及,并且以上法律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会碰到的内容,教师应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的途径让学生整体上有所把握,进而明白法律底线不可逾越,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倘若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能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那么法治公信力将逐渐弱化,法治信仰将日渐迷失。这意味着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的能力目标是要让高中生掌握运用法治知识解决法治问题的能力,即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在高中生接受法治知识学习和提高法治运用能力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正确的法治观念一经形成将有效指导学生的法治实践行为,进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总体水平夯实基础。
(二)组织完善教材,深度挖掘内容
“教材是师生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法治教育学习的源头活水。”[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显得极为重要。虽然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已经把法治知识设置为专题知识模块,这在一程度上增加了法治教育在教学课时中的比重,但相关必修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一些案例深度不够、一些内容不够“接地气”,与满足学生需要还有差距,这要求教育部门仍需积极组织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例如:《经济与社会》教材中,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探究与分享中导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 的决定》内容,这对于学生了解依法纳税相对笼统和空泛,可将“范冰冰、郑爽、邓伦”等反面案例作为“偷税、骗税、欠税、抗税”的典型内容,这些案例既符合思政课时政性的要求,也对学生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 思想政治课本中直接呈现的法治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但教材中隐性的法治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密切相关。例如《政治与法治》教材中某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且农民工在施工过程中不慎受伤,该公司拒绝支付医药费用。不难看出,本案例涉及《劳动法》,建筑公司侵害了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工伤赔付的权利。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仍处于频发期,而高中生社会阅历相对缺乏,对于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不够,这也是社会近期频发学生因兼职而无法维护自身权益事件的主观因素。因此,教师要对教材隐性的法治教育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入解读,在丰富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法治践行能力,为学生将来善于运用法律保护伞维护自身合理权益夯实基础。
(三)提高教师素养,完善评价体系
要让高级中学阶段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中取得落地开花结果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法治教育相关知识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教师入职前,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教师本身强化法律知识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师范生的法治意识;同时也可以在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内容中适当增加法治内容篇幅,达到以考试促强化,从思想上中重视法治教育。在教师入职后,教师仍然需要不断进行“充电”,终身学习观念不能松懈。学校要适时组织教师开展法治教育专题培训学习、教师集体备课磨课,达到常学常新的效果。
法治教育的考评制度不能仅限于简单法律条文和机械记忆法律知识考点,还需在分数上体现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在考评分数可以借鉴大学考试课程分数折算方式,即检验学生对法治知识掌握的同时再将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中的课堂表现纳入其中,形成一种综合评价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在政治课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试题中加入一些开放性、生活化的题型,这不仅考检验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拉近学生和法律的距离。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利用宪法宣传周开展法治实践周活动,例如进行法治宣传、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以及参与法院审判旁听等,并对学生实践周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将其作为高一、高二学生期末考试学科之一。法治教育的考评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群体,学校也要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群体进行“加压”考评,即法治教育效果不仅要关注班级学生分数,而且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法治素养、教学方式也要进行评价打分,促进其不断优化改进自身教学能力。
(四)优化法治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营造家庭法治氛围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父母要以身作则,即父母不仅要尊法守法,还要掌握一些法治知识,用自身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来感染教育孩子,成为孩子法治教育的引路人。其次,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将让孩子拥有健康阳光的积极心态,家长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自由、和谐的信任关系,提高家庭法治教育的质量。
学校作为高中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在法治教育中走在前列,努力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学校法治建设离不开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例如宪法宣誓、法治教育板报、手抄报评比、法治征文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校报等形式进行法治内容的宣传,让其在浓厚的学校法治建设氛围中接受“润物无声”的法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小环境,也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举社会全力利用广告牌和互联网等途径在社会营造法治氛围,达到扬法治,促和谐的效果。同时加强新媒体和新方式的运用,积极开展普法活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组织制作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法治文化作品。此外,全社会要尤为谨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并要善于、敢于同冲击法治教育效果的不正之风开展斗争,营造健康向上社会法治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王恒富, 孙俭.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44.
[3]高青兰, 张建, 郑瑜.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35.
[4] 赖兆杰.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的加强[J]. 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2011(27):8.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许祺瑞,2002 年2 月生,男,白族,湖南桑植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