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研究

作者

文春燕

射洪市融媒体中心 四川射洪 629200

引言

信息传播环境的演变由媒介技术推动,在社交媒体风起云涌的过程中,新闻传播早已不是由少数几个机构一言堂式的单向灌输渠道,而是逐渐演变为多元性、交互式的开放性系统,社交媒体利用算法分发机制、用户的参编结构和实时性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地位,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逐步变成分众化、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体系,这样便促使了新闻内容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闻生产的规范、传播伦理以及舆论场生态的产生,从新旧媒体互相促进共存的现象中,可以看到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改变,我们急需从机制上、思路上去看待传播模式、舆论场的运行及专业边界的重塑问题,以便我们更好地认知由社交媒体构筑的新传播场域。

一、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结构的影响

1.1 传播主体结构的重构

传统新闻传播体系由专业记者、编辑和机构构成,具备较高的专业门槛与机构规范。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结构,使普通用户也能成为信息发布者与传播者,形成多中心、去层级的传播格局。在社交平台上,新闻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体渠道发布,而是可以通过个人账号、社群组织等多元主体直接传播。信息发布权的开放导致传播权力结构出现下沉趋势,信息生产与消费的界限日趋模糊。

1.2 内容形态的转变与碎片化趋势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呈现高度碎片化与视觉化特征。与传统长篇幅、结构完整的新闻报道不同,社交平台更偏好短内容、图像化、标题化的信息形式,以适应用户快速阅读与即时反馈的使用习惯。这种内容生产逻辑促使新闻机构调整编辑策略,将内容切割为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单位,并强化内容包装以获取用户注意力。传播内容因追求流量而可能倾向情绪化、娱乐化,逐步背离严肃新闻的公共性与深度价值。

1.3 信息流动方式的算法化

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推送,改变了以往只凭借人工判断新闻的推送顺序以及是否点击进入浏览的状态,而把大量的决定权交给算法,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人得到的个性化推荐越来越多,新闻呈现呈选择性状态,同时形成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信息茧房”会使受众接受的信息单一化,“回音室效应”会把意见上具有某种趋向一致性的群体隔离开来。

二、社交媒体对新闻权威与公信力的冲击

2.1 传统媒体权威性弱化

社交软件广泛运用以后,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地位,导致新闻受众接收信息来源从单一的渠道转向来自多个渠道的交叉验证,新闻首发权不再属于传统媒体而可能早被普通群众或者是出现现场的相关者抢发出去,并且在出现新闻的时间上以及现场还原的真实性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同时,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被压缩到了社交媒体的舆论场里面,在信息的构成和内容上面不再是作为核心的力量,而是由那些当下的热门话题或者是舆论事件来主导其影响力,所以,建立权威不再靠自身的机构背景而是要靠自身的内容影响力度及受网友们的喜爱程度和热度。

2.2 信息真实性面临挑战

社交媒体降低发布门槛,不经核实的信息可以轻易传播扩散;假新闻、谣言、虚假信息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对新闻的真实性造成巨大冲击。由于缺乏专业编辑和事实校正,错误信息会瞬间大范围流传,形成观点或情感的碎片,误导公众,甚至诱发一些不良情绪和错误认识;平台的治理规则远远赶不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打击之后不可能阻止错误信息的扩散链式反应。新闻真实性的落脚点和根植之所是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认知感受,因信赖不足而自降格调或阵营。真实的底色决定了真人的最终树立,加强事实核查和提高受众信息素养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途径。

2.3 舆论引导机制的重构压力

社交媒体主导下的传播具有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波动性更大的特点,原有的舆论引导模式在新形势面前可能会有所滞后;热点事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焦点,并出现信息碎片化以及两极化的情形,在此背景下的舆论管理工作会更加难做;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媒体单位如何去更好地引导舆论,同时防范风险呢?这就需要在媒体机构的内容设计、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回流等方面做好探索;平台舆情机制与媒体权威传播相结合是应时之举,保障舆论场秩序稳定,引导合理发声才能更好地契合传播生态的相应调整。

三、新闻机构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转型路径

3.1 内容生产机制的再建构

根据新闻媒体的传播规律,新闻机构应该改变现有内容生产的模式,加强传播适配性和话题参与度,在注重真实、专业的前提下,加强视觉化、用户化、互动化等要素的应用,增强情境感和代入感;发展多媒体融合、数据新闻等类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多种呈现形式增加信息量和信息的丰富度以及表达力和传播力;健全媒体第一时间发现报道的能力和快速反应的速度,力争率先抢占话语权先机。

3.2 基于平台协同机制的优化建构

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共同起作用的协作体,它们都决定着信息如何传达给目标群体。媒体需要依据平台算法加以及时调整,使自身传播的内容获得较好的分发效果和更多的触达用户量,并与平台达成良好的内容合作机制,共享资源、互联互通及借助流量扶持,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账号矩阵、精准传播和社群方式加强受众圈层的影响和热点话题的引导,平台需要有对于优质内容进行更多平台端扶持的动作,并形成专业的鉴别能力和正向的推荐能力,给新闻机构提供良好的内容生存空间。

3.3 媒体公信力的重塑策略

基于多元传播环境,新闻机构重塑公信力可从回归专业和创新传播两条路径并行推进:一是从新闻采编建制入手,完善事实核查和信息溯源,在内容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保证基础的事实性;二是对于用户披露新闻事实的收集、制作及流转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事实权变规律,深入解析认知模式与文化价值取向下的新闻准则,增强新闻解释权和受众接受度。而公信力建设同样离不开透明管理、伦理管理、反馈渠道的设计来促进用户间的互信互通,以及和机构间构成强关联的互信体系。只有坚持真实、专业、公开的价值观定位,才能让媒体能够在极其复杂的传播场域中维持其社会影响力及认知上的权威地位。

结束语

社交媒体的兴起促使了新闻传播生态的巨大转变,带来了传播去中心化、内容碎片化、舆论多元化的格局,导致了以往新闻媒体居于主体地位的传统格局消失,新闻机构传播模式、话语权、受众间关系均受到冲击,并要求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建构自身的传播逻辑,提升自身传播能力,强化专业的信息和技术上的协同。

参考文献

[1] 社交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与困境 [J]. 杨丽雅 ; 杨影影 . 新闻潮 ,2023(06)

[2] 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J]. 龙媛.新楚文化,2023(20)

[3] 数字经济背景下社交媒体和加密货币监管的国外经验与启示 [J]. 高子豪 . 财富时代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