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发展对电视行业的影响探究

作者

苏丹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监听监看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3

一、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发展对电视行业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平台微短剧以碎片化、垂直化内容吸引年轻用户群体,用户规模已达6.9亿(截至 2025 年),覆盖 68.4% 的网民。其即时消费特性改变了用户对影视内容的获取习惯,部分用户从传统电视转向网络平台获取内容。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发展首要的是以内容创新突破创作瓶颈。现阶段,新媒体平台微短剧创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最受诟病的就是题材同质化、剧情套路化以及人设模式化。部分创作者盲目迷信情绪驱动、“爽感至上”,把本该有更多艺术含量的作品自甘降格为满足即时情绪价值的产品,把微短剧转化为速食快餐、一锤子买卖,以至于打开微短剧平台全是宫斗、甜宠、逆袭等故事情节。

早期微短剧制作门槛较低,在发展初期一部作品的起步成本可能仅 1 万—2 万元,制作较为粗糙,多以简单场景、非专业演员及基础设备完成拍摄。随着行业发展,一部微短剧制作成本提升至 10 万到 30 万元之间。如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制作成本持续走高,普通微短剧制作成本为 50 万元左右,高配置剧成本达到 80 万—150 万元。比如由百川短剧出品,即将在 8 月 5 日于横店开机的女频古装《柔弱世子妃掀翻全京城》,整体投入超过 150 万。具体看构成,这部微短剧的剧本开发占比 15% ,演员费用占比 40% ,制作费占比35% ,宣发费用占比 10% 以上。此前一部微短剧的制作成本约 10 万元,现在已攀升至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再加上在平台投流的高额费用,收回成本的难度大幅增加。”电视行业通过借鉴微短剧的垂直化运营模式,尝试在长剧集中融入微短剧元素(如系列化单元剧),并利用大数据优化内容布局。部分平台通过微短剧引流长剧,形成内容联动效应。

二、新媒体平台微短剧对电视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微短剧创新模式,提升发展效果

微短剧作为新媒体平台传播下的新样态,它既是电视行业态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长视频平台面对视听消费新业态的战略选择。微短剧有别于长剧,不是长剧的短剧化,而是有着自身叙事规律的独立剧集类型。微短剧正逐步与微纪录片、微综艺等叙事样态构成微视听叙事体系,形成独立的市场需求、用户审美和制作特性。微短剧正在从短视频大分类中异军突起,成为区别于既往内容的全新内容业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盈利模式,为电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微短剧相比于长视频来说,题材选择范围更大、话题热点更凸显社交属性。在创作上来看,专业创作门槛较低、前期投入风险更小,回报变现周期更短,更适用于低成本创作。在叙事上节奏紧密、热点密集,用户收看方式更为随意,不受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因此互动分享娱乐性更强。随即引发的点赞、评论、转发与分享会更加巩固社交黏性搭建社群,建立垂直生产圈层传播。本质上讲,微短剧从发轫就源于人民群众的视听创作,它是短视频平台创作者自发的创作行为,一开始主要以剧情化设定来进行内容的垂类生产,以达人或账户剧情类视听生产用以建构社交群落,从而实现价值传播或商品销售的目的。在短视频平台上,信息爆裂,微短剧的雏形就是在这样相当具有草根性的媒介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以个体叙事的方式实现了媒介与电视行业的深层链接,以一种看似去中心化的方式构建了隐形权利散点分布又重新聚拢的新文化视听业态。

(二)打破了原有视听内容生产的封闭格局

微短剧的兴起促使电视行业对一些小众题材和新颖题材进行重新审视。微短剧在新媒体平台上对一些诸如网络文学改编的奇幻题材、反映当代社会小众群体生活的题材等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电视行业受此启发,可以进一步拓宽题材选择范围,挖掘更多具有潜力的小众题材并进行深度创作,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观影需求。新媒体平台微短剧既满足了全民故事化叙事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场景故事性建构的营销需要。同时,从视听内容的创新上看,它正在成为 AIGC 视听生产的试验场,成为大剧新人的孵化场,成为地方经济文化资源的呈现场。同时,随着微短剧在大屏播出,它也正在成为电视行业大小屏融通对话的融合剂。

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盛行不是简单的视听内容形态的火爆,它是一种崭新的视听业态,它是媒介深度融合社会文化资源的故事性视听呈现。当视听向下扎根生活并形成了价值圈层,则必然改变原有的单一的电视行业播出模式,并形成种草拔草悦己型消费模式的盛行。互联网这张大网看似是一个个数据连接点,但是,这每一个数据结点背后都是一个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生命个体,微短剧从基因上属于短视频,它用戏剧性的剧情演绎重新对信息传播进行了加温,并以情绪价值打通视听与用户之间的隔阂,加速了媒介社会化的进程。微短剧是典型的融合叙事形态,脱胎于新媒体平的微短剧正在形成多维创作主体、多元创作类型、多种营销模式的产业格局。 新媒体平台微短剧是融合媒体经过十年发展进入深水区后自然涌现的视听形态,它有效打通媒介与用户之间的壁垒,回应了电视行业内容生产主体身份的转型,打破了原有视听内容生产的封闭格局,实现了媒介内容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式建构。

(三)遵循“短”逻辑,重视原创表达

微短剧拿到“大屏编制”,推出“微短剧春节档”,这在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逵看来,是在向行业释放明确的信号:“将微短剧纳入到主流文化消费领域里去”,而“微短剧进入电视大屏,既可以拓宽用户群体,又能让它从个人文化消费转向群体主流文化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抖音、快手、爱奇艺、红果短剧等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各大卫视等主流渠道新上线超 400 部微短剧。相较于长剧集开发来说,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重心和竞争力其实都在于“短”,但其开发的难度也正在于“短”。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短剧意味着成本是十分有限的,但在可控成本之下,新媒体平台微短剧要想成为精品剧,关键在于内容,“内容为王”是不变的定律。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大量网络剧是为了短而短,并没有遵循短剧的故事创作逻辑,更像是将长剧进行拆分。许多网络短剧只是单纯为了迎合流量推送机制而匆忙进行制作,将一个个故事装入套路化的特定叙事结构中。这样的作品只是徒有其表,乍一看感觉吸引人,但往往越看越觉得空洞,因为这些剧是只有“壳”,而没有“核”。

新媒体平台微短剧应该是既能让观众爱看上头并获得惊喜感,同时又能得到广泛传播。以腾讯视频2021 年底出品的《大妈的世界》为例,该剧就选择了不追求剧情的强逻辑性,而是采取每集的创作思路都将一个极致的“Game 点”不断翻番,有时候甚至超过三次,以不断出现的新脑洞,达到超越用户预期的喜剧效果。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围绕着“短”逻辑而量身定做的剧本,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创作过程中在最开始的开发阶段制片人就需要承担很重要的责任。制作公司中编剧的数量并不是衡量重视开发与否的标准,想要真正地做到尊重剧本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任何一个有独创性的好作品一定是有颠覆性的,甚至是有冒犯性的。制片部门在前期开发过程中真正需要做到的是从整个电视产业链条上注重开发、创意以及激活创作者的创作活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平台微短剧的发展对电视行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内容创作上为电视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题材;在受众市场方面拓展和分化了观众群体并改变了观影习惯;在商业模式上冲击了传统盈利模式并促使发行放映模式变革;在行业生态中引发了人才流动和竞争格局变化。电视行业应积极应对这些影响,通过内容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霄樊 . 流媒体平台对电影行业经济模式的影响研究 [J]. 电影研究 ,2023, (02): 110-112.

[2] 王丽 . (2022). 社交媒体环境下微短剧的观众互动研究 . 《新媒体研究》,12(1), 65-70.

[3] 赵强 . (2023). 从微短剧看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创新 .《艺术与设计》, 45(5),29-34.

[4] 白佩佩 .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探索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1(04):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