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结构施工工艺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
王久娟
泰安泰山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71000
1 引言
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厂房、桥梁和体育馆等领域。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等优势。然而,钢结构施工过程复杂,涵盖构件加工、运输、安装、焊接、防腐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体结构性能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研究钢结构施工工艺流程的优化方法,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价值。
2 建筑钢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分析
2.1 钢构件加工预制阶段
钢构件加工预制是钢结构施工的起始阶段,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施工的效率与安全。在此阶段,通常在工厂车间内完成放样、下料、组装、焊接、矫正、打孔及涂装等工序。放样要求精准,需严格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确保构件尺寸、形状及孔位的准确性。焊接是该阶段的核心工艺,要求操作者具备上岗资质,并严格控制电流、电压及焊接顺序,避免虚焊、咬边等质量问题。矫正主要针对焊接变形进行调整,保证构件整体平整度。打孔环节应使用高精度设备,避免因孔位偏差影响后期安装[1]。
2.2 构件运输与进场验收
构件加工完成后需通过运输环节运抵施工现场,这一过程需格外注意构件的防护与稳定性。运输过程中,应根据构件尺寸、形状和重量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并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因道路颠簸或操作不当造成变形或涂层损伤。大型或异形构件应提前规划运输路线,避开限高限宽区域。构件到达现场后,施工单位应组织进场验收工作,包括清点数量、检查尺寸是否与图纸一致,确认孔位、焊缝及表面防腐层是否完好无损。
2.3 构件吊装与安装
构件吊装与安装是钢结构施工的核心阶段,其工艺水平和组织效率直接影响施工周期与结构稳定性。在吊装作业前,需结合现场实际制定详细的吊装方案和安全措施,明确吊装顺序、吊点位置和起重设备类型。吊装一般按照“自下而上、由中向外”的原则进行,先安装主要承重结构,再逐步扩展至次结构和连接构件。构件起吊前应再次确认吊装索具、钢丝绳完好无损,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2]。
2.4 焊接与连接施工
焊接与连接是保证钢结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工艺环节,通常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与电弧焊相结合的方式。焊接前需清理焊接区域的油污、锈斑及水分,防止夹渣和气孔等缺陷的出现。焊接工艺需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工艺评定书执行,焊接参数如电流、电压、速度需精准控制,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焊接方式,如角焊缝、对接焊缝等。施工中应安排专业质检人员进行过程监控,对关键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或射线探伤,确保内部质量达标。
3 施工工艺流程优化路径
3.1 构件工厂化预制标准化
提升钢结构施工效率的关键在于推进构件工厂化预制与标准化生产。通过引入自动化切割、焊接、打孔及涂装设备,可显著提高加工精度与生产效率,避免人为操作误差带来的质量波动。同时,推行模块化设计理念,按标准单元设计构件尺寸与连接方式,使构件具备良好的通用性与互换性,减少现场加工与适配工作。在预制阶段实行严格质量检测制度,确保出厂构件尺寸精准、焊缝合格、涂层完整,有效降低因构件问题导致的返工率。此外,构件信息应与BIM 模型和施工进度联动管理,实现从工厂生产到现场安装的全过程可视化与追溯化管理,为施工过程提效控质提供基础支撑[3]。
3.2 优化吊装组织与路径
科学合理的吊装组织和路径安排是确保钢结构施工高效安全的核心措施之一。根据建筑结构形式与构件布置特点,提前制定详细吊装顺序和路径规划,避免现场重复调位、构件临时堆放及临时支撑需求的增加,降低施工干扰和安全风险。将大型履带吊、汽车吊与塔吊进行协同作业配置,使重型构件和高空构件能高效、精准地完成吊装,提高机械利用率与施工效率。在吊装准备阶段应设置专用通道和存放平台,减少构件转运时间。同时,吊装作业应充分考虑风力、荷载分布等因素,设置合理的吊点与加固措施,保证结构稳定性与作业安全,减少因不合理吊装导致的结构应力变形与施工延误。
3.3 现场安装工序并行化
在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推动钢结构现场安装工序的并行化是缩短工期、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组织现场作业面,采用交叉作业与流水线作业方式,实现构件吊装、临时固定、焊接作业、测量校正等工序同步推进。例如,在完成一段结构安装与固定后,即可安排焊接班组进行焊接作业的同时,另一组人员可开始下一节段的吊装作业,从而形成“搭接式”作业节奏。在作业组织上应强化施工调度与工序衔接,避免因工种冲突造成资源浪费与工序停滞 [4]。
3.4 数字化施工辅助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施工辅助技术在钢结构施工中的价值日益凸显。通过引入 BIM 技术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与优化,包括构件安装顺序、吊装路径、空间碰撞检查与进度控制等,有效提升施工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力。施工现场结合全站仪、激光扫描仪和 RTK 等测量设备进行实时测量与构件定位,能显著提高构件安装精度,减少人为误差和返工成本。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构件运输、进场、安装状态进行跟踪管理,实现现场构件状态可视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4 结论
建筑钢结构施工是一项高度集成的工程活动,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安全与结构性能的关键。通过提升工厂化水平、优化吊装路径、应用数字建造技术和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不仅能提升施工效率,还能确保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施工装备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融合应用,实现钢结构施工的标准化、智能化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伟涛 , 宁华宇 , 王从李 , 刘帅 .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减光建筑钢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优化及应用 [J]. 中国港湾建设 , 2024, 44 (12): 23-27+35.
[2] 洪宗成 . 高层建筑钢结构桥架整体液压同步提升施工工艺 [J]. 工程机械与维修 , 2024, (06): 23-25.
[3] 姜观荣, 戚双星, 王姗姗, 张必文, 谢园. 建筑钢结构吊装施工工艺及稳定性验算研究 [J]. 建筑安全 , 2023, 38 (04): 56-60.
[4] 张慧鹏 . 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分析 [J]. 北方建筑 , 2022, 7 (0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