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趣味游戏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感知能力的重要性
范丹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耿湾乡中心小学 745700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常常给初学者带来认知上的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递知识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致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仅停留在符号记忆层面。把趣味游戏融合进数学教学之中,就会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这种体验里,数学概念同具体形象,实际操作紧密相连,进而有效地打开并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通道,促使他们对数学的本质展开直观认识。
一、趣味游戏激活数学感知的内在机制
数学感知能力是对数学对象、关系和规律的一种直观感受与把握,趣味游戏的重点在于它的内在规则以及互动机制,当学生参与游戏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对数学符号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游戏规则的主动探索和应用,游戏规则本身就是一种简化了的数学逻辑和关系,学生想要达到游戏目的,就不得不无意识地用数学思维去判断、推理并做出决定,这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尝试,修正策略,从而在行动当中感受到数量的变化、空间的关系以及逻辑的序列,把外在的数学知识变成自身的直观经验,有效地调动了潜藏的数学感知能力[1]。
二、趣味游戏在数学具体领域的应用路径
(一)游戏化构建中的空间方位感知
空间方位感是几何学习的基础,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教室寻宝”游戏。教师事先根据教室里座位和物品,画一张简易的方位图,然后在图上用“向东北走3 步”“再向西走 5 步”等指令标出宝藏(比如一个奖励贴纸)的隐藏路线。学生分组合作,按地图指令移动身体,最先找到宝藏的小组获胜。这样就把抽象的方位词汇和具体的身体移动、空间参照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带着期待去探索,直观地建立起方位坐标系,对方位的相对性与准确性有深刻的身体感知。
(二)游戏化探索数量关系感知
对于数量关系的感知是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难点,可以开展“阵地争夺”游戏。准备一张 100*100 的方格纸当作战场,两个学生一组,轮流掷两个骰子(十面骰,分别代表十位和个位),组成两个两位数,学生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在方格纸上圈出相应数量的格子作为自己的“阵地”,游戏结束后,谁的“阵地”面积大谁就获胜。这样就把乘法运算的结果与看得见的“面积”联系起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积大小的意义,同时在圈地的过程中,还可以对乘法估算形成初步的感知。
(三)游戏化深化几何图形感知
面积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人教版教材“面积”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玩“图形魔盘”游戏,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些面积为 1cm2 的正方形卡片,还有一些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卡片,比如 L 形、T 形之类的,游戏任务就是让学生用手里这些图形卡片拼出一个指定面积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比如说 24cm2 ,拼的时候得不断尝试,调整,这样就能很直观地明白,不同的图形可能有同样的面积,体会到面积的守恒和叠加原理,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长 × 宽”的认识 [2]。
(四)游戏化在小数初步感知中的应用小数的理解,是数系认识的一次延伸。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设计“模拟超市”游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商品上贴着带有小数价格的标签,比如“铅笔0.5 元”“橡皮 1.2 元”,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些模拟货币(包括元、角),分组去购物,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预算,挑选商品并算出总价,在真实支付和找零的情境下,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到小数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小数应用价值的感受。
三、趣味游戏设计与数学感知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知识内隐于规则的设计
优秀的数学游戏设计,其精髓之处在于将数学知识点和思维方式巧妙地嵌入游戏核心规则当中,并不是简单地给练习题穿上游戏的外衣。游戏目标达成的路径,要与某个数学概念的认知过程高度契合,比如在设计一个分数游戏的时候,胜利条件不是答对题目的数量,而是率先用收集到的不同分母的分数卡片(像1/2,1/4,1/8)把代表“单位 1”的圆形纸片完整拼接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在玩的过程里,所有的决策和行为都会围绕“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展开,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比较。
(二)互动反馈的即时性
游戏区别于传统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即时反馈系统,学生在游戏里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立刻产生一个看得见或者听得见的结果,不管是棋子怎么走,分数怎么变,还是阵地怎么扩大,这种即刻反馈能帮学生马上知道自己的策略行不行,验证自己数学想法对不对,如果操作没达到预期,学生就会主动调整思路,自己纠错,这个循环过程大大缩短了认识和检验的时间,数学感觉的形成和修正几乎是同步的,锻炼了学生在不断变化中抓住数学规律的能力[3]。
(三)探索空间的开放性
要想促进深层次的数学感知,游戏设计不能只是唯一的最优解或者固定的路径,要给学生留一些策略选择和探索的空间,一个开放的游戏环境,让达成目标有多种可能性,就能促使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思考和发散性的思维,拿一个“凑 24 点”的游戏来说,面对同样的数字,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加减乘除的不同组合办法,这种开放性既承认了学生的认知差别,但更重要的是,在寻找各种解法的时候,学生对数和运算之间复杂又灵活的关系会有更全面也更深刻的感知。
四、结语
趣味游戏作为有效的教学媒介,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激发学习兴趣,而是通过构建具身体验和互动情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并探究的对象,为小学生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打开了重要通道,在游戏化学习中,学生对空间、数量、几何以及逻辑关系的直观认识得到深化,从而构筑起坚实又充满活力的数学认知根基,这对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美玲 . 巧用益智游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J]. 文理导航 ,2025,(14):28-30.
[2] 罗维芳 . 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J]. 漫科学 ( 科学教育 ),2025,(03):71-73.
[3] 张洪菊 .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探索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