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的融合研究

作者

孙赓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固增苗族乡小学 615899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 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写作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领域,必须重新审视思维与表达的关系。写作绝非简单的文字输出,其背后是观察、感知、联想、想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思维活动的支撑。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表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内在关联

要实现思维与表达的融合,首先必须从学理上厘清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将内在的思想转化为外在的书面语言。思维是内部语言的活动,而表达则是将内部语言编码为外部语言的过程。清晰、深刻、有条理的思维,是产生丰富、准确、有逻辑表达的绝对前提。反之,表达的过程也是对思维的梳理、检验、深化和巩固。当学生试图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清晰的文字时,必然会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和周密。

具体而言,思维训练为表达能力提供三大支撑。一是内容素材支撑。通过训练观察力、想象力,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解决“ 写什么” 的问题。二是逻辑结构支撑。通过训练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组织材料、谋划布局,使文章言之有序、结构严谨。三是思想深度支撑。通过训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事物形成独立见解,提升文章的立意和新意,避免人云亦云。

三、 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中二者分离的主要问题

尽管融合的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分离的状况依然普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准备阶段忽视思维激活。许多写作课伊始,教师便直接出示题目并提出写作要求,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和思维启发环节。学生未经充分的头脑风暴和思维预热,直接进入写作,导致思维僵化、素材雷同。例如,写“ 我的妈妈” ,学生未经回忆、筛选、提炼等思维过程,只能套用“ 深夜生病送医院” “ 雨中送伞” 等陈旧桥段,无法写出独特、真实的母亲形象。

其二,教学过程中缺乏思维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多侧重于“ 用好词好句” “ 开头结尾要精彩” 等表达技巧层面,而较少提供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厘清逻辑等思维策略的支架。学生不知道如何拓展思路、如何组织材料,其思维过程处于黑箱状态,得不到外部的有效指导和支撑,表达自然陷入困境。

其三,教学评价环节重语言轻思维。批改作文时,教师的目光常聚焦于错别字、病句、修辞手法等语言形式,或用“ 内容具体” “ 条理清晰”等笼统评语带过,对于文章构思的独创性、逻辑的严密性、观点的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缺乏深入关注和精准反馈。这无疑从评价导向上了强化了“ 重表达轻思维” 的倾向。

四、 实现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融合的教学策略

要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教师必须将思维训练显性化、过程化,并将其有机嵌入写作教学的全过程。

策略一:创设真实情境,激活思维与表达欲望。脱离具体情境的写作任务是枯燥的。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或拟真任务,如“ 为班级读书角写一则推荐广告” “ 给校长写一封关于增设校园活动的建议信” “ 记录一次科学小实验的过程并撰写说明稿” 。真实的任务情境赋予写作交际目的,能自然激发学生观察、调查、思考、解决问题的系列思维活动,为表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

策略二:搭建思维支架,贯穿写作全过程。在教学的关键节点,提供结构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实现从隐性思维到显性表达的平稳过渡。

写前构思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气泡图等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拓宽思路;提供问题清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最精彩的细节是什么?结果怎样?你有什么感受?” 。

写中起草阶段:提供范文并非为了模仿,而是作为思维范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提供构思提纲、写作清单等工具,辅助学生组织材料,厘清逻辑顺序。

写后修改阶段:将修改重点从字词转向思维。设计基于思维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互评:“ 文章的中心意思明确吗?” “ 事例能有力地支持观点吗?” “ 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吗?” 。通过自我审视和同伴互议,推动思维的深化与优化。

策略三:依托多样化的写作形式,训练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的写作文体和形式对思维的侧重点不同。应鼓励多元化写作,全面训练思维。例如,写观察日记、叙事作文训练观察力和想象力;写读后感、议论短文训练概括力和批判性思维;写说明文、实验报告训练逻辑性和准确性;编写故事、诗歌训练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策略四:优化评价反馈机制,导向思维与表达并重。改革评价方式,将思维品质纳入核心评价维度。在评价标准中,除了语言表达,应增设“ 选材新颖” “ 构思独特” “ 逻辑清晰” “ 见解深刻” 等指标。教师的评语应具体指出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如“ 这个事例选得特别好,非常独特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 如果这里能增加一个原因分析,你的观点会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这种精准的反馈,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结语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育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与交流的能力。思维与表达,如同写作之车的两轮、飞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唯有并驾齐驱,才能行稳致远。将思维训练深度融入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对写作教学本质的回归。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技巧的训练者,转变为学生思维的点燃者、引导者和锤炼者。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支架、优化评价等策略,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思维与表达共生共长的写作课堂,让学生在每一次书写中不仅锤炼语言,更学会如何更清晰、更深刻、更有创造性地思考。最终,实现通过写作来学习、通过写作来成长的高阶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吴挺. 创意写作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5, 11 (28): 69-71.

[2]柯爱珍.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 (18): 86-88.

[3]何淇.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J]. 格言(校园版),2025, (27):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