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团组织活动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分析
林纯丽
广州中远海运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基层党团组织是服务群众、推进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其活动质量影响组织效能。尽管近年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但活动吸引力不足问题依然突出。2023 年某街道调研显示平均参与率仅 42% ,企业及青年群体参与率更低。时间冲突是突出问题,叠加内容、形式、机制短板,制约组织作用发挥[1]。因此,系统分析基层党团组织活动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党团组织活动吸引力不足的核心原因
(一)时间安排缺乏弹性,与日常工作生活冲突显著
时间冲突是制约参与率的首要因素,呈现“ 双向两难” 局面。工作日开展活动难以推进,企业党团组织在周一至周五组织活动,因需占用员工工作时间,可能影响生产效率,中小企业担心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人力成本,常以“ 业务繁忙” 为由不予支持;机关事业单位虽无生产压力,但需协调岗位值守,部分职工因“ 工作未完成” 无法全程参与,导致活动常出现人员不齐、中途离场的现象频发。同时,周末安排活动同样也面临参与意愿低的困境,周六日是群众处理私人事务的主要时间,根据调研显示 68% 的受访者需照顾老人孩子、处理家务、陪伴家人, 23% 有兴趣班学习、朋友聚会等安排,仅 9% 可灵活参与。即便勉强参与,也常因担心事务未处理而分心,活动效果大打折扣[2]。
(二)活动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实用性与针对性不足
活动内容与群众需求脱节,未能契合群众实际需要,导致参与动力缺乏。一方面,活动形式偏向单向灌输,缺乏互动。部分活动仍以读文件、学政策、听报告为主,内容枯燥抽象,未结合工作生活设计案例解读或实践环节,群众难以共鸣,甚至被动参与、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活动缺乏实用性,与参与者切身利益关联度低。例如,企业职工关注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咨询,活动却聚焦理论学习;社区居民需求集中在养老服务、亲子教育、健康讲座等实用主题,却常被安排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非刚需的文体活动,致使群众认为参与价值不高。
(三)活动形式传统单一,创新性与吸引力欠缺
活动形式长期固化,难以激发参与兴趣。多数活动仍局限线下集中模式,灵活性不足。多数活动采用固定时间、地点的集中模式,未考虑距离远、交通不便、临时有事等情况;部分基层尝试线上活动,但多为直播读文件,缺乏互动,线上观看率不足 20‰ 。同时,缺乏体验感,参与门槛高。如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对表达能力、知识储备有要求,性格内向或准备不足者不愿参与;文艺类活动易变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围观的情况,难以全员参与。
(四)参与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长效动力
缺乏有效激励与反馈机制,导致参与无热情、持续无动力。激励不足,多数活动无明确激励政策,参与与否不与评优、权益挂钩,群众缺乏外在动力;部分活动有小礼品,但多为毛巾、洗衣液等低值物品,吸引力有限,且“ 先到先得” 易引发不公平感[3]。同时,活动后反馈缺失,未及时收集意见,对“ 内容是否满意、形式是否需调整” 缺乏跟踪,活动在自我循环中推进,难以优化,陷入了参与度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基层党团组织活动吸引力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时间安排,推行“ 弹性时间 ∣+ 多元场景” 模式
针对时间冲突,打破固定时间思维。进行“ 碎片化+错峰” 活动安排,企业党团组织利用“ 午休1 小时、班前20 分钟、下班后半小时” 开展短时高效的“ 微活动” ,如“ 职场小课堂、政策快解读” ,不占用完整工作时间;社区党团组织按人群错峰,为上班族开“ 晚间活动” ,为老年人开“ 白天健康讲座” ,为亲子家庭开“ 周末上午活动” ,最大化覆盖需求。同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将活动拆分为“ 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集中互动” ,线上推送政策视频供碎片时间学习,线下 1 小时开展案例讨论或实践,无法到场者通过直播互动。此外,积极争取单位支持,企业党团组织与管理层协商,设立每月固定活动时段,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从制度上保障活动时间;社区党团组织联合物业,周末划定“ 无干扰时段” (如周六9-11 点),减少施工噪音干扰。
(二)聚焦需求导向,打造“ 实用化 + 个性化” 内容体系
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增强参与价值感。以“ 理论 ⋅+ 实践” 提升实用性,将政策与利益结合,如为企业职工开展“ 税收优惠与权益保障” 活动,邀请税务人员解读并分析案例;为社区居民组织“ 养老政策 + 智能设备教学” ,解决“ 手机挂号、缴费” 难题[4]。同时,实施“ 菜单式” 活动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活动前通过问卷、访谈收集需求,提供技能提升、权益咨询、文化休闲、亲子教育” 等多类选项,由群众按需选择,提升内容针对性;企业可提供 Excel 培训、职场沟通等选项,社区可推出健康义诊、书法绘画、亲子手工等活动。
(三)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
突破传统形式束缚,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感。积极采用沉浸式、互动式形式,组织“ 红色基地现场教学” ,通过参观、情景演绎、小组讨论等,替代单向宣讲;开展“ 政策知识闯关游戏” ,组队闯关赢奖励,增强趣味性。同时,采用推广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类型,常态化开展10-20人的“ 部门微座谈” “ 楼栋邻里会” ,围绕“ 工作难题破解” “ 社区事务建议” 等贴近生活的主题,营造轻松交流氛围,降低参与门槛;融合多元活动类型,除传统讲座、workshop 外,新增“ 亲子公益” “ 技能互换” 等活动,如“ 社区清洁 + 旧物置换” 志愿服务,参与者在清理社区环境后可交换闲置物品,既践行公益理念,又促进邻里协作,相比室内活动更具场景吸引力,有效提升参与率与活动满意度。
(四)完善参与机制,强化激励与反馈
构建“ 激励 + 反馈” 双轮驱动机制。多层次激励,物质上联合企业、社区提供职业培训优惠券、社区服务积分(抵扣物业费、兑换养老服务);精神上将参与情况纳入“ 优秀职工、社区积极分子” 评选,企业中表现突出者优先晋升,社区授予“ 志愿之星” 称号[5]。同时,建立闭环反馈机制,活动后 1 周内通过问卷、座谈收集意见,定期组织开展“ 优化会” ,调整时间、内容与形式,根据群众建议调整活动安排,如按建议将“ 周末下午活动” 改“ 上午” ,“ 政策解读” 改“ 案例研讨” ,让群众感受到“ 被重视” 。
四、结语
总之,基层党团组织活动吸引力不足,本质是组织服务与群众需求、时代节奏脱节,核心症结既在时间冲突的现实阻碍,也在内容、形式、机制的协同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以“ 群众为中心” 的理念,构建全链条方案,通过弹性时间破解“ 参与难” ,以实用内容消除“ 无价值” 顾虑,以创新形式激发“ 吸引力” ,以健全机制筑牢“ 持续力” ,形成时间适配、内容对味、形式吸睛、机制长效的活动生态。从实践可见,当活动贴合群众节奏、满足需求时,参与率与凝聚力显著提升。未来,基层党团组织需紧跟数字化趋势与需求变化,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与活动结合的新路径,推动活动从人物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切实发挥纽带作用,为基层治理与组织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巍.地缘与学缘:安徽早期党团组织的发展脉络[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42-46.
[2]姜锐;许天放.农发行长春市绿园支行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主题活动[J].吉林农业,2018(24):16.
[3]许青云.高校党团组织在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01):33-35.
[4]范碧华.乡村振兴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路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205-207.
[5]张小静.新时期下的企业“ 党建 + 文化” 融合路径[J]. 现代企业文化,2025(1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