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变革的教学启示

作者

王福州

江苏省常州市横山桥高级中学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从政治思想导向到素养思维能力导向,从单一封闭式到多元开放式,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不一而足。新高考作文命题变革,既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也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的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以及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从指导思想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高考命题改革核心原则,“无情境不命题,无思维不成题,无价值不入题”成为共识。对情境思维和价值的关注和重视,本质上就是对“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理念的回归。高考作文从政治宣传工具逐步发展为素养测评载体,作文命题从“为应试生”到“为育人而命”,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跨越。

高考命题向来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我们不可不察。下面以近年高考为例,简要分析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变革对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深耕经典,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作文始于读思。作文所需的语言思维审美素养和文学文化积淀绝大部分来自阅读。几乎所有的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也都是从考查阅读理解力开始的。2025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以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土地》、穆旦《赞美》三则组合型文学材料为核心,要求考生围绕“沉默·嘶哑·血手”的意象展开联想与思考。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 周年,选择以抗战文学作品为题材,意在考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力,彰显时代性;无论小说语言,还是诗歌语言,无论源于教材,经典推荐篇目,还是课外阅读,都聚焦经典,聚合主题。意在考察跨文本阅读与思辨性表达能力,体现“教考衔接”,指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培养目标。

新课标Ⅰ卷作文命题启示我们,必须加强文学经典的深度学习,通过“以读促思”和“以读促写”,实现“以文育人”,让学生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当好“文化传承者”与“时代思考者”。如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可补充推荐阅读鲁迅小说《伤逝》和演讲稿《娜拉出走后怎样》,要求学生对鲁迅的观点“拉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进行独立思考,写好发言稿,并在相关演讲辩论会上交流;再如学苏轼《石钟山记》,可同时参读李渤《辨石钟山记》,之后再推挤阅读清人俞樾的《春在堂笔记(卷七)》以及郭庆藩的《舟中望石钟山》,让学生对“主声派”“主形派”和“形声结合派”的观点都有一定了解,最后再组织相关作文活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和独立思考基础上,自由评价中国古代士大夫身上所体现的大胆质疑拒绝盲从的求实精神和前赴后继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跨媒介阅读,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表达

新课标Ⅰ卷作文命题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跨文本阅读与跨媒介阅读。前者如大单元主题教学,小专题阅读整合教学等,后者则是依托平面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进行阅读的方式。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阅读观念,倡导开放式阅读,即从单一的文字阅读扩展到视频、音频、图像等,寻求多种阅读模式的交叉融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不但增加了相关课程的比重。而且专门设置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公民的媒介素养”等专题。在高考命题六大要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命题范围规范性”,强调遵循新课标及教材要求,落实核心素养导向。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跨媒介阅读”已经成为重要考查项目,它旨在考查学生对信息整合、文化传承及媒介素养的思辨能力。与跨媒介阅读最密切相关的能力是批判性思考与创新性表达。信息社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时刻考验着我们的思维智慧。没有批判性思考,不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解析和取舍,我们就会成为困守于信息茧房的网奴;没有个性化和创新性表达,我们只会成为信息搬运工和 AI 传声筒。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对经典作品理解评析,借助影视传媒加强经典名著辅助阅读,通过写发言稿辩论稿或网文等方式,加强教材文本和影视剧本对比研究等。

三、回归生活,聚焦热点,引导反思

既 2024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命题关注科技热点(AI 普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之后,2025 年北京高考卷作文命题更加坚定维持了这一命题指向。大作一由“极点”后的“第二次呼吸”说开去,将体育热词引入更多的生活领域,引导考生探讨毅力、坚持与突破的关系;大作二“当数字闪耀时”,用科技热词创设情境,引发考生对数字技术的情感联结与人文反思。命题遵循了立德树人、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的原则。热点热词源于生活,关注度高,给考生极大的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的空间,诸如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科研突破、企业重生、个人成长等皆可入题。该命题因超级“接地气儿”而赢得考生和社会广泛好评。

北京卷作文命题启示我们,作文要回归生活,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和教材所学到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无论作文资源的开发,作文题材的选定,还是作文情境的创设,都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 技上 人文热点,也要关注当代青年的爽点、痛点与盲点,让学生在参与问题反思 用能力,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如当前体育竞技热点“苏超”备受社会关注,赞点很多, 问题也不少。我们完全可以就此设计系列思辨性作文话题,如文旅赋能与体育竞技提升,流量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认同与散装江苏的一体化建设等。

四、分层设计,多措并举,整体推进

2025 年北京卷作文命题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采用多题选择与大小作文并行的新模式,小作三选一,分别是为公众号写宣传语,为教师节设计奖项和“轻”写小诗;大作二选一,分别是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和“当数字闪耀时”(见上节)。考生不但有多题材可选,而且有多体裁用。命题境界阔大,特色鲜明,思路灵活,无论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还是人文性性都堪称一绝,让人脑洞打开、眼界大开。

北京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给我们的启示太多,有很多东西需要慢慢吸收消化。单就聚焦以文育人目标看,我们的作文教学和作文命题,最需要加强的是生本意识和人文关怀。如尊重学力差异,降低审题门槛,突破思维定式,开放作文空间,优化评价机制等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从具体操作层面看,除了 “一小时作文”模式外,是否可以再尝试一下“一节课作文”“半小时作文”“一刻钟作文”“非限时作文”等其它的模式?基于读写融合的作文,可否抛弃全班一题的传统,让学生从 “荐读宣传”“阅读随笔”“ 文学短评”“思辨论证”等难度各异的任务中自由选择?还有,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作文分步分层分类实施与评价方案也是一个人值得尝试的选择。有人说好作文未必是教出来,但好的作文心态绝对需要教育引导,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