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思政传播:机遇、路径

作者

郑杰 王敏航 周世威 訾源

北京物资学院 信息学院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渠道,关乎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传播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单向度的“ 灌输式” 教学、同质化的内容供给、与青年学生数字化生活方式之间的“ 代沟” ,使得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社会变革。AI 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基础性、颠覆性的赋能力量。将其应用于思政传播领域,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意味着思政教育可以从“ 千人一面” 走向“ 千人千面” ,从“ 被动接收” 走向“ 互动体验” ,从“ 经验驱动” 走向“ 数据智能” 。

二、AI 赋能思政传播的现实动因:破解传统范式困境传统思政传播在新时代下面临的困境,构成了技术赋能的内在动因。

传播主体单一化: 传统模式多以教师、思政工作者为单一传播主体,虽保证了权威性,但在话语体系、传播渠道上与作为“ 数字原住民” 的青年学生存在代沟,难以形成平等、双向的对话。

内容形式固化: 内容多依赖于文本、讲座、视频等传统形态,表现手法相对固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竞争学生的注意力,导致“ 抬头率” 不高,吸收率不稳的问题。

教学方式单向化:“ 教师讲、学生听” 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乏即时反馈和深度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共鸣,教学效果评估也往往滞后。

评价机制模糊化: 传统思政教育效果多依赖于考试分数或主观感受,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认知变化过程进行持续、精准、可量化的追踪与评估,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

这些困境呼唤一种能够实现精准洞察、智能互动、个性引导的新范式。AI 技术的特性恰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能。

三、AI 赋能思政传播的核心路径:技术重塑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强大的感知、认知、计算和生成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全方位赋能思政传播。

(一)主体赋能:从“ 单一权威” 到“ 多元协同”

AI 可以扮演“ 虚拟助教” 或“ AI 导师” 的角色,通过创造出亲民,诙谐的数字人形象与人类教师形成协同。例如,智能问答系统可以7x24 小时在线解答学生关于历史史实、精神内涵、人文知识的问题,缓解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更专注于深度的思想引导和情感关怀。此外,AI 可以连接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楷模,形成多元化的数字教师资源库,打破时空限制,丰富传播主体。

(二)内容赋能:从“ 静态供给” 到“ 动态生成”

AI 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思政内容的形态与生产力。

内容生成: AIGC 技术能够根据热点事件和教学大纲,自动生成高质量的文案、海报、短视频脚本,甚至虚拟主播播报的新闻,极大提升内容创作效率,使思政内容“ 快、新、活” 。

形态创新: 借助数字人技术,可以构建红色纪念馆、历史事件场景的虚拟体验,让学生“ 穿越” 到南湖红船、长征路上,实现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深化情感认同。

内容活化: 通过对大量经典理论著作、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知识图谱构建,AI 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理论脉络、厘清历史事件关联,让静态的知识“ 活” 起来。

四、具体实施技术:“ 宏观史实” 到“ 个性化故事”

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生成。

技术实现: 在后端构建一个庞大的长征知识图谱,包含人物、事件、地点、物品等实体及其关系。数字人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点(如询问某位将领、某场战役),实时从知识图谱中抽取信息,组织语言,生成并讲述一个个性化的微故事。

应用场景: 在线上平台,每位用户遇到的“ 数字老兵” 讲述的故事侧重点都可能不同,传播内容从“ 千人一面” 变为“ 千人千面” ,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升了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五、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为思政传播的革新注入了强劲动能,通过主体、内容、方法的系统性赋能,有望构建一个更具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智能化教育新生态。。

最终,AI 赋能思政传播的终极目标,让人工智能成为思政工作者的“ 超级助手” ,共同构筑一座通往学生心灵的智慧之桥,让真理和信仰的力量在技术的赋能下,更加精准、生动、深刻地照亮每一位青年的成长之路。

本项目由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