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看教育内卷化
罗淑英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源自20 世纪中期的心理学和哲学发展,其代表人物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倾向,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直接产物,其内涵是帮助学生发展其潜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的教育过程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在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因此,教育应尊重并正视个体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路径,而非通过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和衡量。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出“个性”。
(二)贯彻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反对行为主义把人当做“学习机器”的主张,强调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在对人进行关注时,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的、社会的一面,也要关注人的非理性的、自然的一面。而在教育方面,则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能力、情感发展和道德成长,并不局限于学术成绩等。
(三)强调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关注学习者个体化发展和实现学习者自我价值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的“自我”是核心,一切教育目标及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其实施与开展。单纯只有智力参与的学习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学习应是个体整体性投入的积极而有意义的过程。[1]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支持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和达到自我认同。
二、教育内卷化现象的表现及其成因
(一)表现
教育内卷化现象在当前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激烈的学业竞争。随着社会对学历和教育背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业成绩的期望也水涨船高。现存的教育筛选机制下,考试是主要手段,分数是筛选依据,中小学生不得不采取最简单的“题海战术”和“时间战术”以维持自己的相对位置,力争优势位置[2]。这导致学生在学业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所获得的回报可能也远不如所付出和投入的。
其次是教育资源的过度竞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购买课外辅导班、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这种过度竞争导致了家庭和学生的巨大压力。
最后是教育目标的功利化。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随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兴起,“重筛选、轻培养”侵蚀了教育的育人逻辑。教育异化为对分数的盲目追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教育公平的丧失。
(二)成因
教育内卷化的成因可以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导致教育内卷化的重要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家长和学生不得不通过激烈竞争来争取这些资源,导致了内卷化现象的加剧。社会上的片面舆论,媒体对激烈的竞争形势过度宣传、对成功的定义歪曲炒作也无形之中使得家长被焦虑裹挟,从而内卷现象愈发突出。
第二,从经济层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被视为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取更好经济回报的重要手段。就业门槛的提升也使得学生和家长不断追求更高的教育背景,以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实力。因此,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导致了教育竞争的白热化。
第三,从文化层面来看,中国传统的“成才”观念强调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深植人心。家长往往将教育视为子女成功的唯一途径,导致了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三、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对教育内卷化的批判
在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下,教育内卷化现象显然背离了教育应有的初衷和目的,不利于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教育不应是以竞争为核心的“生存游戏”,而应是一个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对教育内卷化现象提出了如下批判:
(一)忽视个体差异与自主性
教育内卷化倾向于通过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判,并且这套标准通常是僵硬且死板的,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仅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以及学习兴趣丧失,使学生迷失自我。
(二)扭曲的教育目标
内卷化现象下的教育目标往往功利化,教育变成了升学和就业的工具,而非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这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强调的全人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使得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激烈的学业竞争和过度的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长期处于不良竞争中的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而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则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倡导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关怀的教育方式。
(四)教师角色的异化
在教育内卷化的背景下,教师往往被迫扮演“灌输知识”的角色,而不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这种角色的异化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僵硬化。教师和学生之间仅有知识的单向传输。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过程,教师是促进者,除了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还要关怀学生的情感兴趣,提供资源等[4]。
四、应对教育内卷化的教育策略
为了应对教育内卷化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推动教育改革,以实现更为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以下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提出的一些教育策略:
第一,重视个性化教育。教育应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而不是作为一块短效、功利的敲门砖[5]。这需要教育者设计灵活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
第二,推广全人教育理念。教育事业不应该充斥着功利主义观念,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内容,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改革评价体系。当前的评价体系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因此,要想打破目前教育竞争的“内卷”现象,必须改变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6]。
第四,倡导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供给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教育资源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有效减少教育内卷化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教育内卷化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与当前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不足密切相关。在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指导下,教育应回归其本质,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更为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缓解教育内卷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姜联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8,(27):5-7.
[2]侯佳静,潘莉.教育“内卷化”的表征、成因及去内卷化策略探析——基于知乎平台教育“内卷化”文本的内容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3,(03):73-81.
[3]刘雅晴.“教育内卷化”的内涵表征与破局思考[J].教书育人,2022,(29):6-10.
[4]谷陟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76-78.
[5]杨东平.教育内卷化的底层逻辑及其破解[J].中小学校长,2021,(09):3-8.
[6]朱丽云,赵海跞.去内卷化:教育的困境与破局[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3,(0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