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贺小燕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板桥镇中心小学 745401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语言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古诗词教学当中,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构建立体化、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图像、声音、动画的融合,让诗境具体化、诗意可感化,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他们的审美感受,成为推动语文课堂更新和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

一、以声传情,用画助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声音和画面是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元素。古诗词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视听体验,让学生在声画交融之中体会诗境,步入诗人的感情世界[1]。声音的魅力在于它可以传达出节奏和韵律,学生在诗歌诵读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脉动。画面的优势则在于它形象又直观,可以表现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场景,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想象图景。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既能够加强语言的感染力,也能够改善学生的感官体验,让他们在沉浸式的氛围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作例子。当上课之初,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选一首低沉悠远的古琴曲做背景,将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读出来。声音很有层次,营造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单与思念。接下来是屏幕上慢慢地出现重阳节登高的画面,高山层峦叠嶂,秋风飒飒,远方的游子独自一人站在山头,眼巴巴地望着家乡。画面之中还可以出现一些兄弟戴着茱萸的画面和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看着画面就直接进入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亲之感。接下来进入朗读环节,指导学生们反复地跟着老师的节朗读,然后播放画面中的兄弟篇登山片段和相应的诗句,让学生边听边看,在心里与诗人同声共情。

二、因境释意,以意导读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诗中的意境形象化,通过画面与氛围再现,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轻易地体会到诗中的意趣[2]。因境释意的重点是借助诗境来阐释意义,以意导读的关键是引领学生在诗境里思考,做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在课堂教学里,营造诗境不是单纯的画面表现,而是要凭借色彩、光影、音效等综合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诗句内涵的兴趣与动力。例如,在教授《惠崇春江晚景》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春景的视频,江岸柳条摇曳,鸭子成群结队地游动,江面波光粼粼,桃花随风飘落。随着画面的推进,配上舒缓的古筝音乐,慢慢将学生带入诗意的氛围当中。等到屏幕上出现“ 竹外桃花三两枝”这幅画面时,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桃花点缀着春天。接下来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古诗,一群鸭子在水面上嬉戏,它们敏锐地感知到江水回暖,显示出春天的气息。学生在观看时,既看到了景象,又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生灵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出诗人借助鸭子表达出来的春天信息。在引导诵读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诵读,之后再配合画面重点突出一些关键语句,比如读到“ 蒌蒿满地芦芽短” 这句时,屏幕上显示的是春江岸边新生的芦芽,翠绿的蒌蒿随着风摆动,这样就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当读到“ 正是河豚欲上时” 时,屏幕上就会出现渔舟以及跃动的河豚,借此来暗示春江里有丰富的生命气息,在不知不觉当中领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及其艺术价值。

三、寓理于趣,融趣于学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能够通过动态画面、声音和互动的方式,创设出一个有趣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诗歌中的理趣[3]。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课堂开始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乡村小路的画面,绿树环绕的村子,清晨的鸟叫声,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带入了田园之中。当诗句“ 篱落疏疏一径深” 被读出来时,屏幕上就会切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两边的篱笆并不整齐,这就是一幅质朴的乡村风景。当读到“ 树头花落未成阴” 时,屏幕上会出现一片初夏的景象,花瓣飘洒在地上,树木没有完全繁茂,让学生感受到了当时诗人所处的季节特点。当读到“ 儿童急走追黄蝶” 这一句时,多媒体就可以起到一种趣味的营造作用。屏幕播放几个孩子在田间追着蝴蝶玩耍的视频,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动作也很可爱,再配以诗句朗诵,学生们就像身临其境一样。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联系自己生活中玩过的小游戏。诗人用简单的画面就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学生在趣味中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诗歌所蕴含的内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四、由学促思,以思归境

由学促思强调学生在学习诗句之后进行主动的思考,而思归境则是强调学生在反思后回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并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4]。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学生从学习内容到自主思考进行转变,从诗意到思考,再从思考到诗意,两者相互交织,帮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以《暮江吟》为例,在教学开始时播放夕阳下江水的画面,金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远处渔舟归来,江水与天空融为一体,伴随着古琴声的缓缓流淌,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眼前所见正是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 的画面,眼前的画面正契合着诗句的内容。再次播放“ 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画面,江水一半映照着深蓝的夜色,一半闪耀着晚霞的光辉,色彩斑斓,画面感十足,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诗句的奇妙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在画面和诗句的映衬下背诵诗歌,然后提问:如果你站在江边,你会想到什么呢?这时多媒体出示不同的场景,比如渔夫撒网、儿童戏水、孤舟远影等,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诗境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后回归诗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五、结束语

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既加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和理解角度。声画交融使得情境更加鲜活,趣味体验促使兴趣产生,思维引导加深了诗意的内化。多媒体的应用让古诗词不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在情境、趣味以及思考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古诗词教学会在多元化、智慧化方向上实现更深层面的革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米静.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3, (07): 53.

[2]王颖,周春玲. 大数据背景下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3, 25 (10): 185-187.

[3]宋姣.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J]. 华夏教师,2022, (27): 49-51.

[4]叶全省.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2022, 8 (15): 190-192.

作者简介:贺小燕(1985.07--)女,汉族,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