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黄淑萍
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中心小学 527325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其特色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农村教育品质、塑造学生精神内核的重要着力点。乡土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民俗传统与生活智慧,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而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革新趋势,也对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的创新性、独特性提出更高要求 [1]。
一、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色文化蕴含的乡土精神、传统美德等元素,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实践能力与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传承乡土文化基因
乡土文化是农村的精神根基,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为乡土文化传承搭建了有效平台。将民间技艺、民俗风情、乡村历史等融入班级文化,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使乡土文化在教育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二、当前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
1. 资源利用不足
农村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但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部分学校未能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对乡土文化缺乏系统梳理,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单薄,未能形成与农村特色紧密结合的文化体系。
2. 建设意识薄弱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教学成绩、轻文化建设的倾向。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多照搬城市学校模式,未能结合农村实际打造特色,难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3. 创新动力匮乏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有限教育资源限制,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创新动力不足。在文化形式、活动设计等方面较为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制约了班级特色文化的深度发展。
三、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 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实现理念育人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提炼班级价值观、塑造共同愿景,以理念育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集体荣誉感 [2]。
农村小学班级可通过开展“班级精神大讨论”活动来构建独特的精神文化。教师先组织学生结合农村生活中互帮互助的事例,如农忙时节邻里协作收庄稼、乡村孩童结伴上学等,共同探讨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出班级精神关键词,如“勤劳”“友善”“自强”,并共同创作班级口号、班歌与班徽。例如,以麦穗、锄头为元素设计班徽,寓意在知识的田野里辛勤耕耘;创作班歌时融入乡村民谣曲调,歌词体现班级团结奋进的决心。
2. 创设班级特色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可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将教室布置与乡村特色相结合,打造充满乡土气息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农村小学班级可将乡土元素融入教室布置,打造特色文化角。例如,设置“乡土植物观察角”,让学生从家中带来玉米、向日葵、红薯等农作物种子,在教室窗台种植并观察记录生长过程,张贴手绘的植物生长日记和观察心得;在教室墙壁开辟“乡村记忆墙”,展示学生收集的老农具照片、乡村手工艺品,如竹编筐、草编蚂蚱等,还可张贴学生撰写的乡村故事、童谣。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布置,营造出独特的班级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
3. 完善班级各项制度,实现制度管人
在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通过完善班级各项制度,能够以制度管人,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自律能力,同时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与风气,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农村小学班级可采用“师生共商”的方式制定班级制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值日不认真、课间打闹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形成初步的制度条款。例如,在卫生值日制度中,除了明确值日分工,还制定“卫生流动红旗”评比规则,每周评选出卫生保持最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在课堂纪律制度中,设立“专注之星”评选,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彰。制度制定后,张贴在教室显眼位置,并定期召开班会进行总结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
4.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在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能够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具有乡土特色、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精神等。
农村小学班级可开展“乡土文化体验周”活动,周一举办“乡村美食分享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红薯饼、南瓜饼、腌咸菜等乡村美食,带到班级分享,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周二开展“乡村游戏大比拼”,组织学生玩跳房子、丢沙包、8 字跳绳等传统乡村游戏,在游戏中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周三进行“乡土艺术创作”,利用树叶、石子、泥土等乡土材料进行绘画、拼贴、泥塑创作;周四开展“乡村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田,在农民伯伯指导下学习除草、浇水、播种等简单农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周五举办“乡土文化展示会”,将一周的活动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学生分享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悟。
结语
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凝聚师生智慧,特色文化建设不仅重塑了农村小学的教育生态,更在学生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活力。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将进一步突破传统边界,在内容上深化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在形式上探索数字化工具与传统育人方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魏杉珊 . 指向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D]. 河北大学 ,2024.
[2] 蔡汉贞 ." 双减 " 背景下利用特色活动推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