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模式建构的研究
吴春燕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四小学 735211
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过渡期,对学生的长期学习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探讨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模式的建构问题,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研究将分析当前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为促进幼小顺利衔接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从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要求,还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往往会持续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表现。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6-7 岁是培养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通过科学引导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同时,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还具有预防性价值,能够有效减少因适应不良导致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当前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多所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家长的调查发现,当前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首先,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式和要求上存在明显断层,导致许多新生入学后出现适应困难。其次,学习习惯培养缺乏系统性,往往停留在碎片化的行为规范层面,未能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再次,教师和家长对学习习惯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要么过度强调知识学习,要么过分关注纪律约束,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全面培养。
调查还显示,约 40% 的一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学习用品管理混乱等习惯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往往会演变为长期的学习障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幼小衔接机制不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家校合作不充分等。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模式的建构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学习习惯培养模式。该模式以 " 渐进适应、全面发展" 为核心理念,包含目标体系、内容框架和实施策略三个维度。
在目标体系上,模式设定了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个层次。基础性目标包括遵守课堂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等基本要求;发展性目标则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更高阶的习惯培养。内容框架涵盖了课堂学习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复习习惯、学习用品管理习惯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的习惯培养体系。
实施策略上强调 " 渐进式引导 " 和 " 多元化激励 "。具体包括:开学初期的适应性训练、日常教学中的嵌入式培养、专门的习惯训练课程、个性化的辅导措施等。模式还特别设计了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联系册等方式,确保习惯培养在家庭环境中的延续和强化。
四、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估
为验证培养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在某小学一年级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实验班级学生在各项学习习惯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课堂专注时间平均延长15 分钟,作业完成率提高 30% ,学习用品自理能力提升明显。教师反馈显示,实施该模式后,班级整体学习氛围更加积极,学生间的差异性明显缩小。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9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有明显进步,特别是在时间管理和任务意识方面改善最为突出。质性访谈中,多位教师提到,系统化的习惯培养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减轻了教师的管理压力,使教学更加高效有序。
五、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差异,表现出明显的习惯基础不平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分层指导策略,为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个性化的习惯培养方案。例如,对于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加了物品管理的专项训练;对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则通过游戏化教学逐步延长专注时间。
其次,家校合作方面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有些家长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配合度不高。为此,我们完善了家校沟通机制,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形式外,还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定期推送习惯培养指导,并设立" 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开发了 " 习惯培养家庭指导手册 ",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
六、模式推广的建议
基于实践研究,我们对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校应将学习习惯培养纳入一年级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确保教师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第二,建立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机制,组织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教师共同研讨习惯培养的衔接策略。第三,开发配套的评价工具,建立学生习惯成长档案,实现培养效果的可视化追踪。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政策支持,将其作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这些补充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深度,完善了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的全过程,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同时,针对实施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也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后续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在应用该模式时的本土化调整策略。
结束语
本研究构建的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该模式通过系统化的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和实施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证实,科学合理的习惯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校环境下模式的适应性调整,以及长期跟踪研究习惯培养对学生发展的持续影响。同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习惯培养过程,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幼小衔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8.
[2] 王晓红, 张立新.“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基础教育研究》, 2019, 32(5): 45-49.
[3] 陈思远 .“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习惯培养模式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2): 178-184.
课题信息:此文系 2024 年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模式建构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Q【2024】GHB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