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思想教育于小学科学动物生命周期教学之中探究

作者

李红宇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 四川省雅安市 625400

本年度,我担任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工作,在本期的教学工作中,使我感到通过教学其中一课《动物的一生》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重要性,现将这次教学中比较深有体会的方面总结于下:

一、首先依据课程指导思想制定思想教育目标。

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指导思想中的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以《动物的一生》教学感受,探讨一下融思想教育于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之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长期观察活动及课堂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科学概念,深入理解生命的周期意识,为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同与不同,来归纳出动物生命周期的普遍规律,以此引导制定出珍惜生命,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思想教育目标,从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二、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逐步深入的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作风。

在传统教学中,“动物生命周期”教学常依赖图片或视频讲解,学生对生命动态变化缺乏直观感知,难以理解生命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需贴近生活,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生命周期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活动,成为教学突破点。在《动物的一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实地参观当地养蚕户,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对动物一生的生命周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蚕的一生出发,延伸到鸡的一生、狗的一生,再到人的一生,逐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生命周期的认识。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蚕的一生经历的时期,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想要了解其他动物的一生是否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接着,我通过展示鸡的一生和狗的一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并总结这些动物的生命周期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相互补充,最终得出了较为完整的结论。在探索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同与不同,来归纳出动物生命周期的普遍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动物一生的了解程度有限,部分学生在描述和总结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前知储备,提前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对动物一生的基本认识,理解生命的可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概念。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生活化探究的实践策略,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勤于动脑动手的良好思想作风。

在《动物的一生》单元导入环节,教师以当地有的学生家庭“养蚕”的经历,展示学生亲手饲养的蚕卵。真实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持续关注,将课堂延伸至课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无法展示更多的动物一生的图片和资料,这使得学生的视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未来,我将尝试利用课余时间或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对动物的一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得到了较好的处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以及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得到了较好的处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以及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这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通过《动物的一生》这一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前知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努力探究科学规律。

四、开展长期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努力攀登高峰的思想作风。

设计观察工具:制作《蚕生长日记》手册,包含“日期、体长、进食情况、蜕皮记录”等栏目,搭配绘画区域,帮助学生用文字与图画双轨记录。阶段性研讨:每周开展“蚕宝宝成长分享会”,通过数据对比(如食量变化)、问题辩论(如“蚕为什么要蜕皮”),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个别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导致他们在理解动物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时存在困难。通过先理解动物的一生,再充分展开关于人类一生的讨论,这使得学生深入理解人的一生。同时,我也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讨论。总的来说,《动物的一生》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虽然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但部分学生在讨论和交流时仍然显得较为被动,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激励。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剖析,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不断总结反思,对比,努力提高思想意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五、融入思想教育后的教学效果与反思

下面我将根据本次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课后问卷显示,85% 的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宠物观察,生命保护意识显著增强。92% 的学生能准确绘制3 种以上动物的生命周期图,并区分“变态发育”与“直接发育”。大部分学生正确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团结互助方面的事例增加了。完成了《动物的一生》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思想教育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科学教学的乐趣与挑战。融思想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比空洞的说教深入得多,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各种动物的生命历程,对于动物生命周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困生帮扶力度还需要加强。同时,我也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此外,我还应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参观动物园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动物的一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总之,通过本次《动物的一生》的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