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错位视角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
吴冬炫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省潮州市
键词:结构性错位;地方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专业认同
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入推进“分类发展”和“服务区域”战略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中的音乐表演专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转型压力与结构性挑战。伴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地方文化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对兼具艺术表现力与文化服务能力的本土艺术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然而,现实中多数地方高校的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及就业导向仍较多地沿袭研究型高校的逻辑,导致专业定位模糊、学生认同感薄弱、毕业生就业出口狭窄等问题逐渐显现。
其中,地方综合性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困境尤为突出。此类高校多面临资源配置有限、组织结构僵化、社会服务功能弱化等多重现实压力,而这正是高校内部教育机制与区域外部发展需求在不同层面产生错位的直接体现。这种“结构性错位”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脱节,也表现在教育目标与地方文化使命之间的模糊关系,更深层地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高质量”阶段跃迁过程中所面临的系统性转型困境。
1. 已有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关于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多数研究指出,当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趋同、内容单一等问题,难以匹配多样化的人 例如, 15 :61)强调课程内容脱离行业实际,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因素 课程体系与优化招生结构;金鑫(2015:183)与李聪(2011:65)则从高师院校的角度指出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边界模糊,影响学生专业认同;
其二,关于实践教学与育人机制的探索。随着能力导向日益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趋势,如何构建贴近舞台实践的教学体系成为学者关注焦点。江琳(2015 : 166)提出“院团合作、演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与舞台之间的融合;薛可(2015 :192)则强调应立足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刘璐(2020:140)从教学手段视角出发,指出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体现出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趋势;
其三,关于教育政策导向与区域服务职能的研究。随着《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的推进,服务地方的使命逐渐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刘义(2022:201)认为地方高校应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初衷,李月云(2015:34)则指出,高校应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生态,以增强学校文化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尽管已有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两个突出不足:一方面缺乏结合地方高校具体实践情境的分析;另一方面对“专业趋同、资源分散、学生流动性高”等现象背后的结构性根源探讨不深,缺乏系统性理论提炼和可操作路径建构。
为更有效剖析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 临的多维度问题,本文引入“结构性错位”的分析视角,尝试揭示教育系统内部 的系统性张力,从差异化专业定位、融合式教学机制与地方资源整合三个维度 区域文化生态之间有效“重新对接”的可能路径,以期为破解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功能模糊与发展困局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 结构性错位中的专业发展困境分析——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
本文所指的“结构性错位”,是指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结构之间,在目标设定、路径构建、资源支撑与功能认同等关键环节上出现的系统性脱节。这种错位并非源于某一环节的单点失衡,而是政策导向不清、资源分配失衡与治理惯性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的结果。
具体到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语境中,这一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目标错位:人才培养目标未能有效对接区域文化产业与社会结构的转型需求,专业办学“重理论轻实践”,整体呈现出“教学导向过重、表演导向不足”的倾向,导致毕业生缺乏服务本地文化发展的能力储备;二是路径错位:课程体系趋于同质化,缺乏区域特色与实践导向,导致本应因地制宜构建的“学习路径”无法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路径”有效衔接,形成学以难致用的局面;
三是支撑错位:师资队伍、实践空间及经费投入等内部支撑资源配置滞后,难以匹配专业发展对舞台实训、艺术统筹及项目运营能力的现实需求;
四是认同错位:学生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专业吸引力与归属感持续下滑,转专业比例偏高,反映出教育供给与学生职业预期之间存在深层落差。
为了更具象地呈现上述问题在地方高校办学实践中的体现,本文选取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个案展开剖析。作为广东省最早开设音乐专业的地方高校之一,韩山师范学院自 2011 年设立音乐表演专业以来,其发展过程较为典型地呈现出上述“结构性错位”的多个侧面,具体如下: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音乐表演与音乐学专业未能实现有效功能分流,两者在设置逻辑与课程内容上存在明显重叠。尽管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强调“艺术表现”与“教学能力”的导向差异,但在实际培养方案中,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基本乐理》等课程在两个专业中均有开设,学分设置与授课要求基本一致。例如,2023 级两个专业均设置《钢琴主课》为每学期 0.5 学分、16 学时,并共用师资和教学方式,前两学年课程重合度达60%-70%。该课程结构削弱了专业区分度,难以有效支撑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在课程路径构建上,专业内容呈现出较严重的同质化趋势,缺乏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虽设有《潮州音乐鉴赏》等具有地方色彩的选修课,但学分占比低,且多为理论性内容,难以转化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资源。同时,舞台演出能力相关课程安排相对薄弱,如《专业排练与实践》虽设定学分为 2 学分,但在整体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偏低,且实践环节缺乏与地方文旅项目的深度对接,无法形成“课堂—舞台—区域”一体化的教学路径;
再者,在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师资队伍与实践平台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音乐表演与音乐学专业共用同一套教师资源,结构以教学型为主,虽具备稳定的课堂教学能力,但在剧目指导、艺术统筹与舞台运营等方面经验不足。此外,琴房、排练厅和演出场地等教学空间亦为两专业共用,资源调度不畅,实践课安排常因场地紧张受限,难以支撑高强度的表演排练需求。
最后,在学生认同层面,专业吸引力与归属感不足现象显著。据统计,2021级至 2024 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转出率分别为 19%、21%、15% 和 22%,而同期音乐学专业学生申请转入表演方向的比例为 0。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方向模糊”“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强”是导致其转专业的主要原因。相较而言,音乐学专业因具备考编路径的清晰性与稳定性,更具吸引力。这一趋势反映出当前音乐表演专业教育供给与学生期待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
上述分析表明,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目标—路径—支撑—认同”四个关键环节上均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错位,且彼此之间形成联动效应,造成持续的系统性困境。这种情况并非个体高校孤立的问题,而是地方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困境。这既源于教育内部治理惯性的滞后,也与区域文化生态嵌入不足密切相关。为推动该类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现从“结构失衡”向“系统优化”的转变,亟需立足地方发展实际,重构其内在结构与功能逻辑。
3.“结构性错位”视角下的专业重构路径
面对上述深层困境,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与区域文化振兴战略深度叠加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过局部性
调整已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亟需整体性重构专业功能,推动其从根本上实现结构性转型。基于此,有必要
从回应区域文化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到强化学生认同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3.1 锚定区域文化功能,重塑“应用型”专业定位
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历史上高度依赖专业院校发展逻辑的“塔尖型”学科,在地方高校的建设中,有必要跳脱“演奏家培养”这一传统范 文化生态的办学目标重构路径。从当前区域社会的演进趋势来看,基层文化繁荣与公共艺 具备音乐技能、组织策划与艺术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 “基层艺术服务者”“文旅融合推动者”与“区域文化传播者”等多元类型,推动毕业 化馆、社区、培训机构、演艺团体及文旅项目管理等一线实践场域,使专业发展更紧密地嵌入地方社会文化结构之中。
以韩山师范学院所处的潮汕地区为例,该区域正以“世界美食之都”“节庆旅游热点城市”的新形象走向全国。在此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可主动对接地方文旅品牌,围绕地方音乐与节庆文化构建文化服务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凸显其在区域社会中的现实价值与战略意义。
3.2 推动产教协同融合,构建“院团合作—演学结合”教学路径
教学路径的结构性错位,既表现在课程设计的趋同,也体现在教学组织方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为破解“课堂主导—舞台缺位”的结构困境,有必要探索以“院团合作、演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实习与演出基地,推动学生实践深度融入地方文化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地方剧团、非遗项目单位、文旅企业及演出公司等主体开展项目协同,不仅有助于提供真实的演出与策划环境,也为“项目即课程”的教学形态提供了落地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项目执行力。
课程设置方面,可尝试以专业实践能力建构为核心逻辑,推动课程结构从“主课 + 附课”向“模块 + 项目”的复合系统转型,开发跨学科项目型课程,使学生能够全过程参与编导、策划、演出与传播等环节。同时,通过引入线上教学资源承担基础理论教学任务,以释放通识课程的教学空间,将更多资源聚焦于舞台训练与跨域协同,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充足的支持。
3.3 拓展资源体系边界,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撑平台
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相应资源条件的支撑与制度保障。而实践资源短缺、师资结构单一、教学空间紧张等现实问题,有必要在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上寻求支撑平台的重构方式。
在师资建设方面,打破“校内专职”模式的限制,探索引入地方非遗传承人、剧团导演、演艺策划专家等担任兼职导师,通过“项目 + 导师”双线并行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同时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实操经验。
资源整合方面,可推动校地共建的实训机制,整合文旅场所、展演剧场与群艺馆等资源,形成“共育—共建—共享”的实训平台网络,实现教学内容与演出场域的有效耦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设立学生演艺基金和项目孵化支持机制,在物质保障与政策激励层面提供支持,提升实践育人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3.4 建构认同驱动机制,提升学生专业归属与发展信心
在资源平台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发展信心则成为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变量。“认同错位”不仅体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表层现象,更反映出教育供给与学生发展预期之间的深层脱节。在当前就业压力上升、发展路径模糊的背景下,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与归属感,亟需通过“实践获得”替代传统的“课程灌输”。高校可从“专业荣誉体系”与“成长轨迹设计”两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身份意识与成就感。
在培养机制方面,有探索构建“角色化成长—项目化导向—就业型转换”逻辑链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具体文化情境中完成角色认同的迁移。通过组织参与地方艺术节、广场演艺、文艺下乡等社会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建立艺术劳动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向“参与者”“组织者”的身份转变。配合建立以区域为基础的就业信息平台与文化岗位资源库,可进一步推动“在地就业、就地成才”的实践导向,逐步形成专业认同与职业信心之间的双向支撑闭环。
结语
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高度耦合,音乐表演专业尤其体现了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社会需求之间的复杂张力。在高等教育“分类发 背景下,地方高校只有跳出“精英模仿”逻辑,重构面向区域实际和符合 知社会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因地设教、协同育人”的专业生 推动教 区域结构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适配关系。未来还可探索设立文化共育平台、实施项目嵌入课程机制、 健全学生发展追踪体系等举措,在制度创新与教学实践之间建立稳定联动,实现从理念革新到路径落地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李聪,多元优势,抑或重复办学?——关于高师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思考 [J]. 人民音乐 ,2011(05): 65祎67.
[2] 王文俐, 韩忠岭. 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性质及课程改革——由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低就业率所想到的 [J]. 人民音乐 , 2015(05): 61祎63.
[3] 郭建民 , 赵世杰 .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 北方音乐 , 2013(06): 45祎47.
[4] 金鑫 . 师范类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J]. 音乐创作 , 2017(03): 180祎183.
[5] 江琳 . 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J]. 音乐创作 , 2018(03): 166祎168.
[6] 周海宏 . 高等音乐院校表演类专业办学质量标准及评估观测点研究 [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02): 5祎14.
[7] 刘义,赵歆璐 . 艺术表演专业大学生服务社会路径与策略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2022(11):198祎202.
[8] 杨健 . 专栏: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表演研究 [J]. 中国音乐 , 2024(02): 139祎141.
[9] 薛可.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范式的建构 [J]. 人民音乐,2015(03):192-194.
[10] 李月云 .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范式的建构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