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王雪萍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343009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讲授模式常因单向灌输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思维固化,而合作学习通过互动与协作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分组随意、任务设计浅显、讨论流于形式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沦为形式化热闹,难以真正促进数学思维进阶。如何将合作学习与数学知识本质、学生认知规律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遵循目标导向、差异协同、思维深耕、动态平衡原则。以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围绕知识本质设计任务,避免形式化讨论;立足学生认知差异实施异质分组,通过角色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全员深度参与;以问题链引导合作聚焦数学逻辑,教师适时搭建思维脚手架,促进深度推理与错误辨析;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反馈联动的动态机制,平衡个体贡献与集体成果,使合作真正成为数学思维碰撞、方法建构与能力进阶的载体,服务于学生共同发展而非简单知识传递。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常见问题
(一)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失衡与两极分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时,常因分组方式单一或动态调整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两极分化。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主导讨论,垄断解题思路,而基础较弱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被动旁观,甚至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这种搭便车现象削弱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基础薄弱者因缺乏表达机会难以巩固知识,能力突出者则因重复性输出失去思维挑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教师未能结合学生认知差异设计差异化任务,或未通过角色分配促进全员参与。
(二)讨论浅表化与数学思维培养的割裂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常出现讨论流于形式、偏离数学本质的问题。部分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仅通过快速问答完成活动,缺乏对数学概念、逻辑推理的深度探讨。讨论几何证明时,学生直接给出答案却忽略推导过程,或用生活经验替代数学严谨性。教师对讨论方向的引导不足,易使对话演变为闲聊,或停留在表层归纳,未能触及数学思想方法。
三、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分组与动态调整,促进全员参与
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是保障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质与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4-6 人小组,避免同质化分组导致的强者主导或边缘化现象。将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与基础薄弱但善于表达的学生搭配,通过任务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定期观察小组动态,根据合作效果调整分组,避免固化关系引发的惰性。对于长期游离的学生,可通过角色轮换或一对一帮扶激活其参与感。明确小组共同目标与个人责任,要求每个成员在讨论中承担特定数学环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找到价值定位,从而减少搭便车行为,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设计分层任务,驱动数学思维深度
教师需围绕初中数学核心概念与思维方法,设计兼具开放性与挑战性的分层任务。在《函数图像性质》教学中设置基础任务绘制一次函数图像并总结规律、进阶任务对比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图像的异同及拓展任务结合生活实例建模函数关系。分层任务需遵循低门槛、高弹性原则,允许学生从不同起点切入,但最终指向同一数学目标。抽象概念通过问题串引导小组逐步深入,先讨论定理适用条件,再尝试反例验证,最后归纳证明逻辑。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避免用生活经验替代严谨推理。在《概率》初步讨论中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样本空间、计算性占比,而非仅凭直觉判断事件发生概率。此类任务设计既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参与,又能通过合作中的思维碰撞深化数学理解。
(三)构建结构化讨论流程,聚焦数学目标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需避免无序讨论,教师应建立清晰的讨论框架。采用三段式流程:第一步明确讨论主题与规则如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第二步分配角色与时间节点如记录员整理思路、汇报员限时5 分钟总结,第三步通过成果展示- 质疑补充- 教师点评闭环反馈。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关键提问将对话锚定在数学逻辑上,避免偏离主题,当小组讨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若学生误用生活案例类比,教师需及时引导其回归数学推导。引入沉默期机制,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2 分钟后方可发言,确保讨论基于个体认知加工,而非盲目附和。通过结构化流程,既能提升讨论效率,又能强化数学思维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四)教师适时介入,搭建思维脚手架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需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当小组讨论陷入思维困境或出现认知偏差时,通过追问、示范或提供变式问题搭建思维阶梯。在《勾股定理应用》讨论中若学生仅机械套用公式,教师可抛出变式问题若直角边为小数,如何验证定理?,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本质。关注学生的非语言信号,及时调整任务难度或提供资源支持。普遍性错误可在全班复盘时通过错例分析引导反思,展示典型错误解法,组织学生辨析逻辑漏洞。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介入需把握时机与分寸,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应在学生充分探索后提炼共性问题,实现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平衡。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强化合作内驱力
合作学习的持续效能依赖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需从过程性与结果性双维度设计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关注小组分工合理性、成员互动质量、数学语言规范性;结果性评价侧重问题解决策略的创新性、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在《统计图表分析任务》中,既考核数据解读的准确性,也评估小组协作中资料整合与分工效率。评价主体需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可引入组内互评与自评。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可采用数学特色奖励(如颁发逻辑推理之星徽章),激发学习动机。评价结果需反馈至后续教学,针对共性薄弱点设计补偿性任务。通过评价机制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提升合作技能,还能建立数学合作促进个体成长的认知,从而主动投入深度协作,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总之,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质是以生为本理念与数学学科特性的双向契合。通过科学分组激活个体潜能,依托分层任务引导逻辑推理,借助结构化讨论深化数学理解,辅以动态评价优化协作效能,使合作从学习方式升华为思维成长载体,不仅重塑了课堂互动模式,更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实现数学知识习得与核心素养发展的统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跨学科内容的融合路径,为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谭礼兴 .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N]. 黔西南日报 ,2022-12-09(007).[ 2 ]孙 加 其 . 合 作 学 习 模 式 在 初 中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 J ] .学园 ,2022,15(34):35-37.
[3]李尚能 .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N].科学导报 ,2022-11-18(B03).
[4] 黄耀 .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湖南大学 ,2022.
[5] 彭玮珍 .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理科爱好者 ,2022,(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