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阅读与交流中培育“生活力”

作者

芮瑜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213300

摘要:当一年级的小豌豆们蹲在操场边,用拼音记录下蚂蚁搬家的“观察日记”;当二年级的“小邮递员”们握着自己写的贺卡,在“班级邮局”里认真核对地址——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的生动注脚。本文以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为“实验田”,探寻如何让语文学习从“课本里的铅字”生长为“生活中的能力”,通过情境化任务设计、阶梯式实践路径和立体化场域构建,让低年级学生在字里行间习得“会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低年级语文生活力育人实践部编教材

一、引言

“老师,我家小区的指示牌上有‘禁停’两个字!”当学生举着手机里的照片冲进办公室时,我忽然意识到:语文的种子早已播撒在生活的土壤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语文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连通之门。对于一二年级的“小不点”们来说,与其让他们正襟危坐分析“主谓宾”,不如带他们在“模拟超市”里学认商品标签,在“家庭厨房”中记录洗菜步骤——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才是培育生活力的源头活水。

二、“生活力”培育与任务群教学的内在共振

(一)任务群:生活能力的“微型孵化器”

你看那《姓氏歌》的课堂,不再是机械的姓氏朗读,而是一场热闹的“家族故事会”:孩子们捧着全家福,用“我姓x,我的家族里有……”的句式,把汉字背后的家族记忆娓娓道来。这样的任务,让“姓氏”从冰冷的文字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符号,更在交流中悄悄埋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

(二)低龄认知:需要“踩在地上”的学习

还记得教《口耳目》时,有个孩子把“门”字认成“电梯按钮”——这看似可笑的误解,恰恰揭示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密码:他们习惯用生活经验给文字“贴标签”。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们开展“校园汉字大搜索”:在走廊标识上找“安全出口”,在教室门牌上认“二年级(3)班”,让汉字成为连接课本与生活的“二维码”。

三、扎根教材的“生活力”培育三重奏

(一)文本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1. 课文里长出生活图景

《四季》的课堂飘进了自然课的清风:孩子们举着自己拍的校园照片,用“银杏叶说:‘我是秋天’”“滑梯上的积雪说:‘我是冬天’”改写课文。当文字与眼前的风景重叠,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谷穗弯弯”,更学会用诗意的眼光打量世界。

2. 生活经验酿成语文养分

教《小公鸡和小鸭子》时,教室变成了“友谊诊所”:“小医生”们拿着“互助处方单”,给“不会分享玩具”“吵架后不理人”等“症状”开“药方”。这些来自真实生活的议题,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自然习得“友好相处”的社交密码。

(二)任务进阶:从“踮脚够”到“跳起来摘”

1. 菜鸟级:生活信息的“寻宝游戏”

在《动物儿歌》的拓展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动物园导游”,对着简易导览图练习:“请跟我来,孔雀在竹林旁边,它的羽毛像彩色的扇子!”这种“找一找、说一说”的任务,让抽象的“方位词”变成了可操作的生活技能。

2. 进阶级:生活场景的“角色扮演秀”

“叮铃铃——”二年级的“文具店”开张了!“顾客”拿着写有“铅笔、橡皮”的购物清单,用礼貌用语和“收银员”交流。这样的模拟任务,让《自选商场》的文字变成了真实的消费体验,孩子们算错账时的手忙脚乱,正是成长的珍贵印记。

3. 挑战级:生活问题的“项目式攻关”

春节前夕,孩子们接到了“家乡年俗研究员”的任务:有的跟着爷爷写春联,有的用手机录制奶奶包汤圆的过程,还有的制作“年俗手抄报”在班级展览。当语文作业变成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仪式,学习便有了温暖的情感重量。

(三)场域融合:打造“无围墙”的语文课堂

1. 教室微缩世界:课桌拼成的生活舞台

教室角落的“邮局”总是很忙:孩子们用拼音写的“给爸爸妈妈的信”堆成小山,“邮递员”们戴着自制胸牌,煞有介事地分类、投递。这样的“教室小社会”,让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真实的生活触感。

2. 校园活力场:把课堂搬到阳光下

升旗仪式后的“国旗下微演讲”,成了《升国旗》课文的延伸舞台:孩子们攥着演讲稿,在全校师生面前分享“我眼中的国旗故事”。颤抖的声音里,既有对文字的敬畏,更有站在“真实讲台”的勇气。

3. 家庭生态圈:让学习在餐桌旁生长

“今天的语文作业是:和妈妈一起择菜,然后用3句话写下感受。”当这样的“生活任务卡”发到家长手中,亲子时光变成了语文课堂: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写“豆角的丝要慢慢撕,像给蔬菜脱衣服”,有的用图画记录择菜过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比任何范文都更有生命力。

四、生长的力量:看得见的改变与待解的课题

令人欣喜的“成长napshot”

· 生活观察员上线:课间总能看到孩子们围在公告栏前,指着“通知”念:“下周五开运动会!”生活文本识别率从学期初的45%飙升至82%。

· 社交小达人诞生:曾经躲在妈妈身后的小雨,能在“模拟生日会”上主动邀请同学:“朵朵,我想和你一起玩游戏,可以吗?”主动交往率从30%提升到65%。

· 小小实干家登场:寒假里,90%的孩子完成了“春节实践包”:有的学会了贴春联,有的给长辈写了祝福卡,还有的独立策划了家庭“春晚”节目单。

(二)在反思中寻找新起点

1. 任务难度的“ Goldilocks原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轻松驾驭“调查报告”,下次可以试试“图文版任务单”,让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够得着”。

2. 评价的“生活温度计”:除了作业本上的红勾,或许可以给孩子们建立“生活能力成长档案”,把他们第一次成功购物的照片、第一次完成的家务记录都收进去。

3. 家校共育的“语言桥”:有些家长总觉得“语文就是背课文”,也许该办一场“生活语文开放日”,让他们亲眼看看孩子在课堂上如何“用语文过生活”。

五、结语

当我们带着孩子在《树和喜鹊》的故事里讨论“孤独与朋友”,在《妈妈睡了》的朗读中学会轻轻给妈妈盖毯子,在“制作班级课程表”的任务中分清“星期一”和“星期五”——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将语言文字、生活智慧和情感温度紧紧相连。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带着生活的露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看见世界,在交流中学会生长,最终成为能在生活土壤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语文教学实践[J]. 语文教学通讯,2020(5).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部编版)一年级、二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18.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乡村教师专项课题《指向语言运用的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C/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