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瑶山团结公约》时代精神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张静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来宾546199

摘要:大瑶山团结公约作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历史文本,凝结着 “民族团结、平等互助、民主协商、和谐共生” 的时代精神。本文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基础,构建 “符号转译 — 叙事建构 — 体验创新 — 价值延伸” 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框架,通过 “团结印记” 系列文创、“公约叙事” 互动绘本、“瑶山共生” 体验空间等实践案例,探讨将抽象精神内涵转化为可视化、可感知、可参与的设计语言路径。研究发现,融合在地文化记忆、数字技术赋能与多元场景应用的策略,能有效激活公约精神的当代传播力,为民族文化类文创开发提供方法论参考。

关键词:大瑶山团结公约;时代精神;文创产品设计;

引言:从历史文本到当代表达的设计命题

1951 年订立的《大瑶山团结公约》,以 “石牌制” 传统为载体,通过 “各族代表共商共议” 的民主形式,确立了 “不分民族、不分姓氏、一律平等” 的原则,成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实践典范。其蕴含的 “平等相待、互助发展” 理念,不仅塑造了大瑶山地区 “九姓瑶胞一家亲” 的社会生态,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将这份跨越 70 余年的精神遗产,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激活其 “以物载道” 的传播价值,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设计命题。

当前,民族类文创产品普遍面临 “符号堆砌化”“叙事扁平化”“体验单向化” 的困境:或简单挪用民族图案,缺乏精神内核的深度解构;或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图文复述,未能建立情感共鸣;或局限于静态展示,忽视受众的参与感与场景适配性。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 “文化基因解码 — 设计策略建构 — 多元场景落地” 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公约精神的分层解析,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体系,并结合具体案例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提供实践范式。

一、精神解构:大瑶山团结公约的时代精神谱系

大瑶山团结公约的时代精神,是历史语境与现实需求交织的产物,呈现出多层次的价值维度。通过文本精读与田野调查,可将其核心精神归纳为四大维度:

1.1 民族团结:从 “族群差异” 到 “命运共同体” 的认知重构

公约破除了历史上 “以族分等” 的壁垒,首次以制度化形式确立 “瑶汉各族一律平等” 的原则。如公约第三条规定 “各民族杂居之村,互相帮助,不得歧视”,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孕育了 “和而不同” 的团结观。在大瑶山腹地的金秀镇,至今留存着 “各族共耕互助田” 的传统,不同民族的村民在播种、收割时节自发协作,形成 “田埂上的团结课”。

1.2 平等互助:从 “资源争夺” 到 “协同发展” 的机制创新

公约针对山林、土地等核心资源,建立了 “谁种谁收、合理轮作” 的分配规则(如第五条 “公私荒地准许自由开垦,荒山地权归开垦者”),打破了封建领主对资源的垄断。这种基于公平原则的互助机制,催生出 “牛帮”“工帮” 等生产协作组织 —— 瑶族同胞上山伐木,汉族村民下河放排,壮族群众负责运输,形成跨民族的产业链雏形。

1.3 民主协商:从 “权威治理” 到 “共识建构” 的范式突破

公约的制定过程堪称 “基层民主的教科书”:200 余名各族代表通过 7 天 6 夜的讨论,以 “投黄豆” 的方式表决通过 30 条条款。这种 “有事好商量” 的协商精神,在当代演化出 “石牌议事会” 制度 —— 如今大瑶山的村寨事务决策,仍会参照公约的 “代表制”“票决制”,让不同声音得到平等表达。

1.4 和谐共生:从 “征服自然” 到 “敬畏守护” 的生态智慧

公约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条款(如第八条 “不准烧山开荒,防止水土流失”),体现了 “山林水土,各族共有” 的生态观。瑶族 “刀耕火种” 需遵循 “三年轮休” 规则,汉族 “伐木取材” 需预留 “水源林”,这种传统智慧使大瑶山至今保持着 90% 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成为 “中国绿都”。

二、策略建构:从精神内核到设计语言的转化路径

基于对公约精神的解构,结合文创产品的媒介特性与用户体验需求,本研究引入设计符号学、叙事学、体验经济理论,构建 “认知层 — 情感层 — 行为层 — 生态层” 四维策略模型,形成从抽象理念到具象设计的梯度转化路径。该模型强调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基础,通过符号系统建构、叙事场景营造、交互体验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实现公约精神的多维度激活。

2.1 认知层:文化解码与符号转译策略 —— 构建视觉认知坐标系

2.1.1 符号学视角下的基因解构

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将大瑶山团结公约视为 “民族叙事的符号系统”,对其进行分层解码:

深层结构:提取 “平等·共生” 的核心语义场,作为符号转译的逻辑起点;

中层结构:解析 “石牌仪式 — 议事流程 — 生产协作” 等行为符号链,提炼具有仪式感的动作元素(如 “投黄豆表决” 的手势、“共饮鸡血酒” 的器皿);

表层结构:收集具象视觉符号,包括石牌的几何形制(高约 1.5 米、宽 0.8 米的矩形碑体)、代表各族的图腾纹样(瑶族盘王印、汉族龙纹、壮族铜鼓纹)、公约文本的毛笔字迹等。

通过建立 “精神语义 — 行为符号 — 视觉元素” 的三级映射关系,形成原始符号的基因库,为后续设计提供语义锚点。

2.1.2 转译方法论:从 “形” 到 “意” 的三重创新

同构转译:保持符号原型的基本特征,通过比例缩放、材质替换实现现代转化。例如将石牌的矩形轮廓转化为书签形制,采用透光树脂材质替代传统石材,内置 LED 灯珠模拟 “石牌映光” 的历史场景,夜间点亮时可显现公约核心条文。

解构重组:将复杂符号拆解为模块化元素,通过几何化、扁平化处理构建新叙事。如将 “各族代表围坐议事” 的场景分解为 “人物轮廓 — 议事桌 — 举手表决” 三个模块,设计成可拼贴的磁性贴纸,用户可自由组合成 “单人提议 — 集体讨论 — 举手表决” 的动态叙事序列。

隐喻嫁接: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关联,实现精神内涵的间接表达。以 “山溪汇流” 隐喻民族团结 —— 将大瑶山多条溪流的走向抽象为曲线纹样,与各族图腾符号融合,设计成 “团结之水” 系列茶具,壶嘴造型模拟溪流汇聚形态,注水时水流通过壶身的镂空纹样,在桌面形成 “多水合一” 的光影图案。

2.1.3 案例深化:“数字石牌” 交互装置设计

设计目标: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打造可触摸的公约精神解读界面;

符号应用:

装置主体采用石牌的矩形框架,表面覆盖纳米触控屏,内置压力传感器可识别触摸力度;

主界面以 “五色年轮” 呈现公约的五个历史阶段(订立 — 实施 — 传承— 创新 — 展望),每种颜色对应一个民族的视觉符号;

当多人同时触摸屏幕时,不同颜色的符号会自动融合生成新图案,如瑶族的 “牛角” 与汉族的 “卷轴” 融合为 “文书牛角”,象征文化互鉴;

认知强化:设置 “符号溯源” 功能,长按任意元素可弹出全息投影,展示该符号的田野调查影像(如 85 岁瑶族老人演示传统石牌刻制工艺),实现 “视觉认知 — 知识获取 — 情感联结” 的三级递进。

2.2 情感层:叙事建构与情感共振策略 —— 编织跨时空情感网络

2.2.1 叙事学理论的在地化应用

借鉴大卫·波德维尔的叙事结构理论,构建 “冲突 — 协商 — 共生” 的三幕式叙事框架,对应公约精神的演进逻辑:

第一幕:冲突显现(历史维度):通过动画短片再现 1950 年大瑶山各族因山林纠纷引发的冲突场景,采用黑白影像增强历史厚重感;

第二幕:协商破局(过程维度):以 “代表议事” 为主线,开发多视角互动剧,观众可分别以瑶族头人、汉族乡绅、壮族妇女代表的视角参与辩论,选择不同策略影响剧情走向;

第三幕:共生愿景(未来维度):用 VR 技术呈现 2050 年的 “智慧瑶山”,各族青年通过 “元宇宙议事厅” 共同解决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体现公约精神的当代延续。

2.2.2 情感设计的五感协同策略

视觉:采用 “暖金 + 靛蓝” 为主色调,暖金象征公约带来的希望,靛蓝取自瑶族传统服饰,营造庄重而亲切的氛围;

听觉:开发 “声音记忆包”,包含三种音效:石牌刻字的 “叮当” 声(物理听觉)、各族语言混编的 “团结歌谣”(情感听觉)、大瑶山溪流鸟鸣的 “生态白噪音”(环境听觉);

触觉:设计 “温度感知徽章”,当佩戴者与他人靠近时,徽章会因体温传导逐渐显现 “团结” 字样,寓意 “越亲近,越可见”;

嗅觉:在文创空间中散发混合艾草(瑶族驱邪习俗)、茉莉花(汉族吉祥象征)、壮锦染料的复合香氛,通过嗅觉记忆触发情感联想;

味觉:推出 “团结五味糖”,每颗糖包含酸(青梅)、甜(蜂蜜)、苦(罗汉果)、辣(山椒)、咸(瑶家腊肉汁)五种滋味,隐喻团结历程的多元体验。

2.2.3 案例深化:“时光邮箱” 叙事型文创

设计理念:以 “给 1951 年的一封信” 为主题,引发跨时空情感对话;

产品构成:

复古信封套装:封面印有 1951 年各族代表合影,内附信纸、邮票(图案为现代大瑶山风光)及 “时空邮戳” 贴纸;

数字归档系统:用户手写书信后,可通过 APP 扫描生成动态影像,信件内容会与历史档案中的代表发言形成 “跨时空对话”(如用户写下 “如今我们有了高铁”,系统自动匹配 1951 年代表关于 “修路” 的提议片段);

情感峰值:每年 12 月 31 日,系统会将当年所有信件汇编成 “团结年鉴”,以 AR 形式投射在金秀镇的 “团结广场”,形成 “当代与历史的集体对话场”。

2.3 行为层:场景融合与体验创新策略 —— 设计参与式文化仪式

2.3.1 体验经济理论下的场景分类

依据约瑟夫·派恩的体验维度模型,构建四类体验场景:

娱乐体验:开发 “石牌大挑战” 体感游戏,玩家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识别各族符号 — 拼合公约条文 — 调解虚拟纠纷” 等任务,得分可兑换实体文创;

教育体验:在大瑶山小学设置 “流动石牌教室”,通过可折叠的石牌造型教具,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如模拟代表表决)中学习公约精神;

审美体验:打造 “瑶山夜话” 光影秀,以山体为幕布,用投影重现公约订立场景,配合雾森系统营造 “云端议事” 的梦幻感;

逃避体验:设计 “团结号” 主题民宿,客房按照公约订立时期的场景复原(如代表议事厅风格),提供 “无手机周末” 服务,让住客沉浸式感受协商氛围。

2.3.2 参与式设计的机制创新

内容共创:发起 “我的团结故事” 征集活动,用户上传照片 / 视频后,AI 自动将其转化为卡通形象,纳入 “大瑶山团结图鉴” 数字藏品;

仪式化行为设计:开发 “团结勋章” 成长体系,设置 “协商者 — 互助者 — 共生者” 三级勋章,用户通过参与线下活动(如跨民族美食分享会)、完成线上任务(如翻译公约条文为方言)积累积分升级;

物理空间游戏化:在金秀县城设置 “团结打卡路线”,每个打卡点对应公约的一条核心条款,如在 “平等巷” 打卡可触发 AR 投票装置,用户对虚拟提案表决后,数据实时生成 “当代民意图谱”。

三、挑战与应对:民族文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文化 authenticity(本真性)的平衡难题

在符号转译过程中,需避免过度娱乐化导致的精神消解。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由民族学者、非遗传承人、社区代表组成的 “文化评审委员会”,对设计方案进行伦理审查;在产品说明中增加 “文化溯源二维码”,链接学术资料与田野影像,确保 “创新有根”。

3.2 技术应用的适老性与普惠性矛盾

数字技术的引入需兼顾不同年龄层的使用需求。解决方案:在 “瑶山数字公社” 设置 “银发模式”,简化操作界面并增加语音引导;在实体文创中嵌入 “适老交互模块”,如带放大镜的书签、语音播报笔记本。

3.3 社区参与的深度与效度不足

当前文创开发多由外部团队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度有限。改进路径:推行 “文创合伙人” 计划,邀请村民以土地、非遗技艺、故事素材等入股,共享收益;设立 “村民设计工作坊”,通过培训提升本土创意能力,如金秀县已培养出 12 名瑶族 “数字石牌画师”,参与了多个 NFT 项目创作。

四、结论:从 “物的设计” 到 “关系的建构”

大瑶山团结公约的时代精神,本质上是一种 “处理多元关系” 的智慧 —— 民族与民族、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种智慧决定了其文创产品设计不能停留在 “器物层面” 的美化,而应上升到 “关系建构” 的维度:通过符号转译建立视觉认同,通过叙事体验激活情感共鸣,通过场景创新促进行为参与,通过生态协同实现价值共享。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文化算法” 在设计中的应用,如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大瑶山各民族文化元素的关联性,生成更具跨文化张力的设计方案;同时,需加强对 “使用者参与共创” 机制的研究,让文创产品成为动态生长的文化载体,持续书写新时代的团结故事。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 徐杰舜。大瑶山团结公约的人类学解读 [J]. 民族研究,2005 (3): 45-53.

[3] 李立新。文创设计的文化基因解码方法研究 [J]. 装饰,2018 (9): 48-53.

[4] 吕品昌。从 “展品” 到 “场景”:博物馆文创的体验设计转型 [J]. 美术观察,2020 (11): 121-124.

[5]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志 [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6] Jenkins H.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胡飞。设计符号学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Z]. 2003.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3年度科研基金项目《大瑶山团结公约》时代精神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3QN072;

作者简介:

张静,(1992-),女 ,山西五台,汉 ,研究生,讲师,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