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雕塑创新转化的教学研究
王洪坤
郑州轻工业大学雕塑系 河南郑州 4500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文化自信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雕塑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创新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形态,艺术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雕塑教学面临着如何在保留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现代化转型,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雕塑专业人才这一紧迫课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雕塑活化应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提升学生对传统雕塑的理解深度、创新应用能力,推动传统雕塑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助于完善传统雕塑教学理论体系,丰富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内容;在实践层面,能为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能力的雕塑人才,促进传统雕塑在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活化应用。
1.3 研究现状
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融合是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课题。部分高校已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艺术课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艺术风格分析、生成艺术作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艺术创作课程,对传统雕塑的比较研究与数字化保护。在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成果丰硕,但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如何实现传统雕塑在当代的活化应用教学方面,存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的问题。
二、中国优秀传统雕塑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雕塑巧妙融合夸张与意象手法,如霍去病墓石雕,以简洁而夸张的造型展现出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如龙门石窟的空间布局及造像处理;如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在洞窟空间中与壁画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中国传统雕塑类型丰富,材质涵盖石、木、金属、泥塑、陶等,不同材质赋予雕塑独特的质感与表现力,从雕刻的技巧到塑造的形态,都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
传统雕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传统雕塑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雕塑的造型、色彩和材质选择往往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因势象形”的特点,反应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传统雕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审美观念,是维系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启发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传统雕塑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城市景观设计、影视动漫等行业,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雕塑专业教学现状
通过调研多所高校雕塑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发现,传统雕塑课程在学分占比上相对较少。课程内容多侧重于传统雕塑考察及临摹,粗浅的从知识层面了解石雕、木雕、泥塑等基本工艺,而对传统雕塑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等理论课程设置较少。同时,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未能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创作,再到创新应用的完整课程链条。
当前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传统雕塑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技巧,然后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技法,但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雕塑文化内涵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文字讲解和图片展示上,缺乏深入的文化解读和互动交流,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雕塑的文化价值。
在传统雕塑技法教学方面,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能够掌握一定的雕塑创作技能,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传统工艺的熟练运用。然而,在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较大问题。学生对传统雕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作品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雕塑艺术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教学资源有限,传统雕塑的实物资料、数字化资源不足,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算法让计算机从大量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预测和分类。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分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自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计算机视觉技术专注于让计算机理解和解释图像和视频数据,能够实现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图像生成等功能。自然语言处理则致力于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实现人机交互、文本生成等应用。
在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如生成对抗网络(GAN)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艺术作品,生成具有类似风格的新作品。在艺术分析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对艺术作品的风格、主题、创作年代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在艺术鉴赏方面,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虚拟艺术展览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艺术作品,增强艺术鉴赏的体验感。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丰富传统雕塑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大量传统雕塑作品转化为高清图片、3D 模型和视频资料,便于学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借助人工智能的创意生成功能,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实现传统雕塑的创新转化。同时,促进传统雕塑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 3D 扫描、建模等技术对传统雕塑进行数字化存档,防止文化遗产的损坏和流失。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雕塑活化应用的教学策略
知识目标上,学生需系统掌握中国优秀传统雕塑从起源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精准把握不同时期的风格流派特点,深入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民俗、哲学等方面的寓意,同时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雕塑领域的应用原理、工具和方法。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要熟练运用传统雕塑的各类创作技法,如石雕的雕刻技巧、木雕的榫卯工艺、泥塑的塑形方法等,能够独立完成传统风格雕塑作品的创作。掌握数字雕塑软件,如 ZBrush、Maya 等,运用 3D 打印技术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作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 等,实现传统雕塑元素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创作。
情感目标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雕塑的热爱,使其深刻认识到传统雕塑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创作中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传统雕塑文化与技艺模块,在历史发展讲解中,从原始社会质朴的雕塑形态讲起,历经商周的神秘威严、秦汉的雄浑大气、唐宋的写实细腻、明清的世俗多元,深入剖析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雕塑风格的影响。风格流派方面,详细介绍宫廷雕塑、民间雕塑、宗教雕塑等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经典作品赏析选取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佛像、大足石刻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造型、材质、工艺、文化内涵等多维度进行解读。传统雕塑技艺教学涵盖各种材料的特性分析和使用方法,以及雕刻、塑造、铸造等核心工艺技巧的传授。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模块,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在雕塑领域的应用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传统雕塑进行数字化修复、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传统雕塑风格演变规律。数字雕塑软件教学从基础操作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复杂的建模、雕刻、材质纹理制作等技能。3D 打印技术教学包括打印原理、设备操作、材料选择以及后期处理等内容。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工具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输入关键词、图像等方式,利用生成工具获取创作灵感和初步设计方案。
创新实践模块,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如“传统雕塑元素的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项目,学生需运用人工智能提取传统雕塑中的造型、纹饰等元素,结合现代城市空间需求和审美观念,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城市景观雕塑方案。在“基于虚拟现实的传统雕塑体验作品创作”项目中,学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传统雕塑展示和体验空间,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雕塑的魅力。
数字资源库建设,组织专业团队对中国优秀传统雕塑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包括利用高清相机拍摄雕塑作品的各个角度,使用 3D 扫描仪获取雕塑的三维模型,录制雕塑制作过程的视频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包含雕塑作品信息、历史文化背景、创作技法解析等内容的数据库。同时,不断更新和完善资源库,及时收录新的研究成果和优秀作品。
虚拟实验室建设,搭建虚拟雕塑创作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使用各种虚拟工具进行雕塑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且能够避免材料浪费和设备损坏。构建虚拟展览空间,将传统雕塑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在虚拟展览空间中,学生可以通过电脑、VR 设备等进入展览空间,进行作品欣赏、分析和讨论。与相关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不断提升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和体验感。
产学研合作,与艺术机构、文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传统雕塑活化应用项目。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和创作,如文创产品开发、城市景观设计等,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六、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
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三个阶段。理论教学阶段,通过课堂讲授、线上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传统雕塑文化与技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实践教学阶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传统雕塑创作和人工智能技术操作练习,教师进行现场指导。项目实践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传统雕塑活化应用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
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线上教学平台等手段,向学生传授传统雕塑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原理。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线上讲座,分享传统雕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案例。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雕塑工作室进行传统雕塑创作练习,教师针对学生在技法运用上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在计算机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实践课程,学生学习数字雕塑软件、3D 打印技术和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工具的使用方法。在项目实践阶段,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主题,如“传统雕塑元素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和方案设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传统雕塑元素,结合现代公共艺术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创新的公共艺术作品方案,并通过3D 打印制作出模型。
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学生作品评价从创新性、文化内涵、技术运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进行打分,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队,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课堂表现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方面。
七、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成功构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雕塑活化应用的教学体系。该体系在提升学生对传统雕塑的理解深度、创新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推动了传统雕塑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意识增强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学院 .(2025).AI 与艺术教育共振 : 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应对之策 [C].中国美术学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王浩 .(2023). 文化自信融汇创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创作》教学改革研究 [J]. 雕塑教育研究 ,(4),56-63.
[3] 党安荣等 .(2024). 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4] 刘聪等 .(2025).AI 技术赋能设计教育——环境设计系深度研修 Midjourney 与Stable Diffusion 全流程应用 [J]. 艺术教育研究 ,(2),89-96.
[5]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025).AI+ 教学改革:构建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新范式[A]. 江苏省教育数字化创新案例集[C]. 南京: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王洪坤(1977.7),男 汉族 人 学历:艺术硕士 职称:讲师,从事雕塑创作及研究、公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