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龚玉梅
重庆市江津区先锋小学校 重庆 40222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坚韧意志、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学毕业班学生正处于从童年迈向少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后续成长及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成果意义重大。关注并研究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对策,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实践层面,通过分析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能够指导一线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小学毕业班 52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依据美国心理学家 H⋅C ·奎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分类设计,涵盖品行障碍、焦虑退缩、不成熟、社会化的攻击行为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表一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统计表

1. 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分布
从统计数据(表一)可以清晰看出,不成熟、焦虑—退缩和品行障碍是毕业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其中,在不成熟方面,注意不持久、敏感、白日梦、缺乏恒心等表现较为突出;焦虑—退缩症状主要体现在焦虑害怕、害羞、爱隐居、抑郁等;品行障碍则表现为不服从、驾驭别人、易激动、协调不佳等。
2. 引发焦虑和烦恼的因素
调查显示,引起毕业班学生焦虑和烦恼的因素众多,其中学习与前途问题最为突出,占比达 80.7% ,具体表现为成绩不理想、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父母压力大等;人际关系问题次之,占比68.2%,涉及父母责备、与同学相处不和等;健康与生理变化占 23.1% ;此外,生活单调枯燥、行为问题等也会引发学生的焦虑和烦恼。
三、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身体发生显著变化。体内激素的分泌促使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快速提升,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逐渐显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使学生对自身形象格外在意,但受世俗文化的限制,他们无法自由表达内心感受,进而产生青春期焦虑,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问题,对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二)心理因素
1. 性格缺陷
部分学生存在性格缺陷,如过于孤僻、压抑、内向,或过于急躁、固执、偏激、多疑,以及过度自卑或自信等。这些性格特点削弱了学生应对紧张刺激的能力,形成不良心理反应模式,容易引发人格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2. 升学压力
升入高一级学校给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考入重点中学缺乏信心,而父母过高的期望更使他们不堪重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3. 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毕业班学生面临诸多困扰。与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亲子关系;在同伴交往中,他们渴望友谊,
却又因敏感、嫉妒等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归属感。
(三)社会文化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关键作用。部分家长对孩子升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家庭结构变化(如离异重组)、家长工作变动频繁等导致孩子缺乏关爱;过度保护则使孩子依赖心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2. 学校因素
尽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但临近毕业,升学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学习生活紧张,产生压抑、烦躁等负面情绪,缺乏学习乐趣和自信心。
3.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传媒工具日益丰富,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使他们感到生活乏味、苦恼。
四、教育对策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做学生知心人
师爱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倾诉心声。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不歧视、不嘲笑,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二)加强性教育,做好心理准备
学校应加强性心理和性生理卫生教育,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密切配合,通过开展讲座、课程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学会悦纳自己的身体,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导、扶、激”的教育策略。对自暴自弃的学生,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降低学习要求,逐步建立信心;对中等生,重点扶持,加强信心教育,补习弱科;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其树立更高目标,实现突破。
(四)细化班级管理,关注学生动态
班主任要强化班级管理,做到“勤”字当头。勤到教室、宿舍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情况;勤与任课教师沟通,掌握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勤与家长交流,了解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及时总结班级工作,避免管理漏洞,确保全面关注学生成长 。
(五)优化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结合学生自身时间资源、课程设置和学科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减少盲目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压力 。
(六)开展多样活动,缓解学习压力
在毕业班后期,适时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书法比赛、节日晚会、辩论会、参观游览等。通过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节情绪,开阔视野,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 。
五、结论
小学毕业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研究通过对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明确了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并结合最新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对策,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本研究成果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期望能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