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

王丽丽

莱阳市第九中学 265202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的机会。项目式学习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任务驱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种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真实情境项目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人教版必修一《函数》单元为例,学生需理解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教师可设计“手机套餐费用优化”项目,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其数学素养。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如何节省话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收集本地运营商套餐数据,包括月租费、通话单价等信息。这一情境导入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随后,学生分组建立函数模型,分析不同通话时长下的费用变化规律。通过收集的数据,学生可以构建分段函数模型,将通话时间与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这一建模分析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优化决策阶段,学生通过函数图像与代数计算,确定性价比最高的套餐方案。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运用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值等,对不同套餐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通话时间、费用等,通过数学方法得出最优解。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决策能力。成果展示环节中,小组展示建模过程与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反思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性质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与展示,学生还能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预期效果是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深化对函数性质(单调性、最值)的理解,同时提升数据收集、建模分析和决策能力,实现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素养的协同发展。通过“手机套餐费用优化”项目,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强化数学建模能力

项目式学习强调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必修三《统计》单元为例,学生需掌握数据收集、分析与解释的方法。教师可设计“班级体质健康分析”项目,引导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升其综合素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设置数据测量员、记录员、分析员和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项目中。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数据测量员使用软尺、体重秤等工具,精确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记录员负责整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在统计分析阶段,分析员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描述性统计量,如均值、标准差等,深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通过这些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班级体质健康的总体状况,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结论汇报阶段,汇报员将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探讨体质与生活习惯(如运动、饮食)的关联性。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和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预期效果是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数据收集、处理与解释的全过程,强化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同时,团队协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也在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通过“班级体质健康分析”项目,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跨学科整合,拓展数学应用视野

数学与物理、地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选择性必修二《导数及其应用》为例,导数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容易混淆瞬时变化率与平均变化率。为此,设计“车辆制动距离分析”项目,通过结合物理运动学公式 ,引导学生推导速度函数 u(t)=ν0+at ,再通过导数 分析加速度的瞬时效应,使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中理解导数的实际意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第一阶段,给定汽车初速度 72km/h (即 20m/s), 刹车加速度为 -5m/s2 ,要求学生计算 3 秒内的位移并绘制 s-t 图像。这一阶段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物理运动学公式,通过具体计算和图像绘制,直观感受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二阶段,通过求导得出 v-t 函数,解释 t=2.5 时瞬时加速度如何影响制动效率。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理解导数在描述瞬时变化率方面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区分瞬时变化率与平均变化率。第三阶段,对比干燥与湿滑路面(a 值不同)的制动距离差异,提出安全驾驶建议。例如,某组通过求导发现:当 t=1.5s 时加速度突变(如路面结冰导致 a 从 -5 变为 -2),制动距离增加 40% ,该结论被用于制作交通安全海报。这一阶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项目实施,导数从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解释物理现象的有力工具,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学生在跨学科任务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理解导数在描述瞬时变化率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这种教学策略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普适性价值。学生不仅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提升了理解能力,还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团队协作与跨学科整合,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提出的三个策略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聚焦函数、统计和导数等核心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项目式学习的可操作性。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余瑶 . 项目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J].数学教育学报,2023(2):45-49.

[2]王蕾 . 高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J].教学与管理,2022(36):58-61.

[3]邹小锋 . 核心素养下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 [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3(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