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高质量游戏课程建构分析
王诗予
吉林师范大学幼儿园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前言:
随着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游戏化课程已经由最初的辅助性教育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幼儿园主要教学方式。在教育部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游戏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幼儿园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学习兴趣。但在当前的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目标与资源投入不匹配与教师介入策略相对落后等问题,此类问题必须设法加以解决。
1. 幼儿园高质量游戏课程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需求匹配不足
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其缺少对需求的调查和分层的设计,目前看来没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或现场访问等方式获得儿童的兴趣喜好与发展水平的相关资料,故造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现实实施之间始终存在差距。此外课程目标的描述也仅局限在提高合作意识与提高探究能力等概念层面,并未提炼成可观察的行为指数,因此无法作为课堂执行和效果评价的依据。而目标系统内没有划分层次,也缺乏划分起始、发展与深化等目标,故使教师在执行的时候,无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幼儿来设计差异化任务,因此难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分级指导 [1]。
1.2 材料配置资源分布失衡
在场地规划和物料投放中,出现了功能矛盾和使用效能低下的问题。功能分区过于粗糙,主要通过暂时分隔的方式将构建探究区、角色体验区与感知区等区域分割成不同的分区,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配不合理或空间拥挤等问题出现,而其他区域的资源闲置。此外目前仍存在着材质单一的现象,主要是以塑胶块或成品玩具为主,无法满足儿童在空间构造、稳定性设计和审美创新等方面的多维自主探索需要 [2]。
2. 幼儿园高质量游戏课程建构方案
2.1 明确课程目标架构
为确保目标具有宏观导向性和微观可操作性,可以采用需求收集 - 目标分层 - 指标系统的三个步骤来构建课程目标框架。首先,采用父母问卷、教师观察记录和儿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偏好与运动能力等信息,并根据发展心理对年龄阶段进行分类,为后续的目标分层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根据调查数据,也可将整个培训目标分解为社会情感、认知思维和动作技巧,每个维度又分别设置了入门、发展、提升等三个次级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社会情绪方面,启动期侧重于角色协作和规则的了解,发展期侧重于多人谈判和解决矛盾,提高期侧重于情绪共振和团队领导;在认知思维的层面上,初始阶段侧重于材质的使用识别,开发期侧重于模型的对比和绩效评价,而在提高阶段指导下的结构改善。
以桥梁建构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量表,发现部分儿童在劳动分工合作和结构稳定的判定上的问题。此外应将该阶段的目标划分为初始阶段,完成两人协作桥的示范搭建、成长期,分组比较木条与积木桥的稳定性、提升期,自主提出桥梁高度优化方案。根据不同的阶段,设计相应的行为观察指标,如儿童在成人演示后,可以完成 5 个小木板桥、成长期的孩子能列出两种不同材料的桥的承重差别。通过分层的作业设计和目标记录,老师可以准确地发现儿童的发展状况,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示范、点拨和自主探索的空间。此教学模式证实了目标体系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并为此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模板作为支撑。
2.2 优化游戏环境材料设计
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看,分区的功能设计应紧扣功能要求和使用效能,进行精细的分区。具体来说,探索区应该占整个房间的 30% 左右,里面有一个可以调整高度的工作台和一个模块化的层板,用来放置大型的积木、木制部件和管道组装系统等。在地板区域铺上防滑垫,在墙壁上贴上软胶板,用来张贴施工示意图和进度表,方便孩子们进行比较和展示。感知区域会占据不少于 20% 的面积,在该区域中设置了触觉墙板、多孔触摸箱和彩色投影装置,帮助幼儿实现触、视和听的多通道互动;在场地上可设置砂水混池,将湿、干分区清楚,不仅保证了实验的安全,也促进了情景仿真的进行。在课堂的两边,还应该按顺序布置角色体验区和艺术表演区,在角色体验区中,应有可移动的舞台、服装架子和道具盒,建立一个主题的剧院和场景仿真的环境。在艺术表演区域,配备了可折叠的画架、水彩颜料和树叶、果壳等环保物质,并配有易于清洗的地毯和防溅台,在创造的自由和环保的便利之间达到平衡。利用活动隔板或轻纱帘将各个功能区域隔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灵活地进行透明和闭合的切换,确保每个功能区域的独立,同时也方便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协作。材质多元化的原则需要结构、感觉和情景三种材质之间实现科学的搭配。结构材料主要是由磁性的拼插块与木质的组合而成的,它能让孩子们在建造的时候,感受到它们的受力和几何关系。材质经过倒角抛光和防霉涂装,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2.3 强化教师指导策略
加强教师辅导的策略,需要建立“观察 - 干预 - 反省”闭环体系,以保证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持续发展。在观察阶段,需要使用结构式的行为记录器来多角度地观察儿童游戏的表现。其中,利用行为分类表对主要的行为种类进行了分类,包括合作沟通、创造性表达、规则意识和问题解决等,达到了对各种行为的综合覆盖;采用时序抽样方法,以 5 分钟为一时段,准确掌握行为出现频率和时长,便于对后续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在观测过程中,需要对情景描述、行为开始、结束、情境因素和同伴交互等四个因素进行同步记录,以提升行为判断情境的准确度和决策根据的客观性。在收集了观察资料之后,再以图示和交互比较的方式,描绘出儿童的发展图景,为未来的教育活动提供行为基础和策略指导。在干预过程中,应根据观察期获得的资料,采取分级支持的措施。对刚开始的幼儿来说,最好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示范和语言指导方法,在建造活动中,老师可以用慢速的动作来展示模块的组合顺序,并用具体的句子来说明建筑的逻辑,在此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孩子们逐渐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幼儿,适合采取情景激励和问题引导的策略,保证幼儿的未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资源在游戏环境中的应用范围,搭建跨园所教师协同研修网络平台,以此促进虚拟与现实资源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应开展长期跟踪评估工作,深入验证相关方案对幼儿社会情感、认知以及动作发展的综合影响,从而搭建更具实证价值的课程建构模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敏 . 幼儿园游戏课程化观察价值的实践探究 [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4,(12):51-52.[ 2 ]郝 青 青 . 民 间 游 戏 融 入 幼 儿 园 游 戏 课 程 的 实 践 探 索 [ J ] .留学 ,2024,(23):64.
作者简介:
王诗予(2002.6.27——),女,汉族,籍贯:辽宁铁岭,职称:教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