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四川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困境与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作者

蔡夏

成都理工大学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四川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根据地之一,留存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红军长征在四川境内途经多个地区,行程达2000 余公里;川陕革命根据地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这些珍贵资源不仅是四川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更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历程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四川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2021 年正式施行的《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系统构建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制度框架,明确将红军长征、川陕苏区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遗址遗迹纳入重点保护范围,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奠定坚实法治基础。同时,四川省制定印发《四川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实施方案》,围绕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培育红色旅游知名品牌、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行动指南。此外,川渝两地立足共建西部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联合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出台《四川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公布《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第一批)》,逐步形成政策支撑有力、规划引领科学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省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中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对外传播领域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何将四川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全方位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四川人民的奋斗精神,已成为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课题 [2]。如何有效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运用国际传播规律和受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讲好四川红色故事,不断提升四川红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同感,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四川红色文化发展实际,深入剖析四川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系统研究对外传播策略、工作机制和传播效果等关键问题,旨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提升四川红色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新时代四川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理论框架

1.1 国内研究进展

1.1.1 数字传播赋能文化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协同创新纳入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布局。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明确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3]。

当前,理论界围绕“数字经济与红色文化创新”协同发展展开系统性研究,形成技术赋能与传播革新两大核心研究路径。在技术赋能领域,学者刘洋指出,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迭代升级,红色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依托短视频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载体,催生出沉浸式展览、互动式体验等多元传播形态;同时,受众对文化产品个性化、场景化需求的持续增长,倒逼红色文化内容生产向精细化、差异化方向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字化进程中信息安全风险与数据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信息泄露、虚假内容传播等现象,对维护红色文化传播的严肃性、纯洁性带来新挑战。

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其凭借技术创新优势,为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可持续传承注入强劲动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是以数字化转型战略为引领,夯实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数字基础。通过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整理与整合,构建起智能化的红色文化发展体系 [4]。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价值提炼,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利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1.1.2 新质生产力与文化融合

二是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链优化升级。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壮大红色文化市场主体,开发多元化、高品质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拓展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 [5]。运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全民教育体系,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激发全社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内生动力。

1.1.3 传播困境

首先是翻译产业化水平较低,外宣资料质量有待提升。四川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面临专业翻译力量薄弱、翻译产业化进程滞后等困境。目前尚未建立针对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专业化、系统化译介服务体系, 导致翻译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流程,呈现出内容同质化、质量不稳定等问题[6]。同时,多语种红色文化产品开发严重不足,难以精准诠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历史价值,无法有效满足国际传播需求。其次,区域发展不均衡,传播竞争力亟待增强。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且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较大发展差距。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老区红色旅游景点各自为战、孤立发展,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导致传播平台整合能力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竞争力较弱 [7]

再而,新媒体应用不够充分,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尽管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四川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仍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

介为主,对短视频、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现有传播内容以静态图文

为主,形式较为单调,互动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契合当前碎片化、轻量化的信息传播趋势,导致红色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1.2 国外研究借鉴

1.2.1 数字文化特性和传播案例

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数字技术,有效突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显著提升了国际受众参与度。在国际实践中,欧洲部分国家积极运用 VR 技术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如英国实施的“记忆之门”项目,通过虚拟场景重现与虚拟解说员引导,使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场景。国内亦有成功范例,江西“红军上清会师陈列展”综合运用 3D 影院及 AR 展台等技术手段,将红色历史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叙事空间。此类技术应用不仅大幅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更为促进跨文化理解提供了直观且生动的载体。

随着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红色文化传播呈现多模态表达趋势。韩国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红色文化应用程序,拓展传播渠道。从国外研究案例来看,纪录片《长津湖战役》创新采用双向共情叙事模式,兼顾中美双方视角,有效消弭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传播障碍,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2. 四川红色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2.1 历史传承与精神引领价值

四川作为中国革命历程的关键见证区域,留存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珍贵历史记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红军长征期间的关键节点,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红军于四川境内经历了长征途中跨度最长、战役最为密集的考验。诸如赤水河畔的精妙战术迂回、大渡河上惊心动魄的铁索争夺、雪山草地间艰苦卓绝的艰难跋涉等历史场景,均成为展现中国革命者顽强奋斗精神的典型例证。这些历史记忆借助纪录片、文艺创作等多元形式向全球传播,助力国际社会更为直观地认知中国近代发展进程 [8]。

四川地区孕育的革命精神具有丰富而多层次的内涵,既涵盖长征时期坚韧不拔的不屈意志,也包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团结一心的集体协作理念,以及在重大灾害应对中淬炼出的宝贵救灾经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协作模式,其着重强调的区域协同与技术攻关理念,与当今全球化产业链协作存在显著的理念契合之处;而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充分体现的生命至上原则与科学救灾体系,为国际灾害应对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范例。这些经验通过跨国文化展览、专业论坛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互鉴。

2.2 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四川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精神瑰宝,其国际传播工程正以创新之姿搭建起中外文明对话的坚实桥梁。漫步于朱德故居那青瓦白墙的川东院落,邓小平故里陈列馆的互动影像使历史仿若跃然眼前,“将帅故里游”精品路线巧妙地串联起散落于巴蜀大地的红色印记。这些革命遗址,正借助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独特的中国记忆。与此同时,巴中山区孩童稚嫩的童声通过多语种 VR 导览系统,将《半块银元》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种跨越代际的文化传承构建起了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在价值观对话层面,四川红土地孕育的精神谱系彰显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质朴箴言,正转化为亚非拉社区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青年志愿者们通过修缮水井、义诊支教等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而川剧《望红台》在海外巡演时,传统变脸技艺与现代全息技术相互交融,让长征精神在巴黎歌剧院穹顶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传播策略,不仅有效消解了意识形态的藩篱,更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艺术共鸣中寻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3. 数字传播要素关系与机制变革

3.1 数字传播要素关系的重构与协

3.1.1 技术赋能与传播主体多元化

数字技术的持续革新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以往单向输出的固有方式,有力推动形成多方协作的全新传播格局。在四川红色文化推广实践进程中,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成功创造出多维度的线 先进影像技术打造的线上长征主题互动项目、三维数字化展馆等平台,不仅显著增强了文化感知的现场 还能够依据 准的内容适配,切实有效提升海外用户的参与度。传播力量构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 在华外籍人士等不同群体凝聚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部分留学生借助社交平台分享实地探访红色遗址的亲身见闻, 式成功引发海外网友的强烈共鸣,进而形成自发性的传播效应。

3.1.2 内容生产的创新与跨文化适配

在数字传播时代,内容需兼具文化内涵与传播效能。四川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积极创新,通过双语漫画手册、手机短视频、线上闯关游戏等形式,将长征故事及川渝民俗文化拆解为生动片段。例如,“长征路线 AR 打卡”项目,借助手机扫码,使年轻一代在趣味互动中了解历史细节;抗战老兵以四川方言录制的回忆短视频,凭借真实口音与朴实讲述,引发各年龄段观众共鸣。在推广方式上,当地团队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熊猫公仔、火锅底料包装等特色产品设计,并与国外动画公司合作制作长征主题动画短片。在淘宝直播间,主播以川普讲解革命文物盲盒,此类文创产品月销量常破万,既传播了红色历史,又带动了老区经济发展。这种创新叙事方式,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契合互联网传播节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3.2 传播机制的数字化转型与系

3.2.1 渠道融合与多屏互动机制

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平台构建多渠道传播网络,通过计算机端、移动端及电视端的协同联动,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以四川革命纪念

地为例,运用实时直播技术与短视频应用,同步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并与国际旅游推广、文化交流展会等实体项目多维互动。在内容

生产环节,采用集约化内容处理中心模式,依托统一素材库,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特性,将革命历史素材转化为适合短时浏览的视频片段、

深度解读的图文专题及可交互的数字展示页面,以满足移动碎片化阅读与大屏沉浸式观看等多样化需求。3.2.2 互动机制与资源整合模式

数字传播注重公众深度参与,通过组织网络党史问答、虚拟现实场景共建等互动项目,鼓励群众参与内容创作。多地开展跨区域协作,整合优势资源,如川渝联合打造革命教育主题游学路线,串联绿色农业示范基地、 干部培训学院等业态,构建“革命教育 + 文旅体验 + 技能培训”的多维传播体系。在资源管理方面,建立标准化多语种翻译资料库与革命文化资源集成平台,提升跨语言传播准确性与历史素材利用率。

4. 对策建议

4.1 构建多语种传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表达的精准性与亲和力

四川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应以语言转换为切入点,构建多层次、标准化翻译体系。当前,外文版旅游宣传资料存在核心概念翻译标准不统一、巴蜀文化元素阐释不足等问题,如“长征精神”译法多样,“川江号子”“蜀绣”等常被简单音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由文旅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组建翻译专家委员会,制定《红色文化术语翻译规范》;建立动态更新的多语种语料库,并在相关场所设置术语二维码墙;

开发“译 + 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