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层任务设计的实践研究
樊雪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庄镇中心小学 271415
引言
观察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屡见不鲜:小组讨论时,总有几个孩子悄悄退到讨论圈外,眼神飘向窗外。这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参与,而是统一难度的任务让他们无从下手。部编版教材中那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优美的诗歌散文,本应成为所有孩子的精神盛宴,却因缺乏梯度的任务设计变成了部分学生的独角戏。笔者将从课堂真实困境出发,探索如何更好的让分层理念渗透到小组任务中去。
一、为何分层:合作学习中的三个现实痛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们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虚假繁荣:看似热闹的讨论背后,隐藏着思维深度不足的危机走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表面看起来非常活跃。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多数讨论停留在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简单表达层面,很少出现有逻辑的推理或深入的文本分析。这种浅层次的互动,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与失衡:能力梯度造成的话语权垄断现象在混合能力的小组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主导整个讨论过程。他们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容易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逐渐沦为听众,甚至出现完全沉默的情况。这种参与度的不均衡,不仅使一些学生失去练习机会,还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长期如此,小组合作反而可能加剧学生间的能力差距。
目标模糊:统一任务难以匹配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很多教师在设计小组任务时往往会忽略。比如同一个讨论问题,对优生来说可能缺乏挑战性,对学困生又显得过于困难。在课文理解环节,让全班小组统一分析某个复杂修辞手法,结果常常是优等生包办解答,其他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任务设计,既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培养目标。
二、如何分层:以《荷花》为例的三阶设计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任务设计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小组合作的互动特性。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其作为一篇描写细腻的散文,语言特点和内容结构为分层教学提供了良好载体。下面将从三个认知层次出发,详细阐述具体设计思路和实施要点。
(一)泥土层:夯实基础的字词任务
字词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首要任务是突破识字障碍。教师可设计生字扑克牌游戏,先对课文中的生字进行科学分类。将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词语按构词特点分组,制作成扑克牌大小的卡片。每组 4-6 张卡片为宜,包含形近字、同部首字或近义词等类型。在小组活动中,基础较弱的学生两两配对,通过找朋友的方式辨认形近字,如瓣与辨的区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明确的游戏规则:比如限定时间、要求组员互相纠正读音等。值得注意的是,该环节虽然以游戏形式开展,但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实质性收获。对于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可以增加用词语造句的延伸任务。通过这种阶梯式的设计,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让学困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信心。
(二)茎叶层:理解运用的表达任务
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荷叶连连看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细节。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与课文描写相对应的荷叶图片,包括不同形态(才展开的、全展开的)、不同颜色(嫩绿的、碧绿的)等特征。小组成员需要共同研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关键语句,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然后将这些语句与相应的图片进行匹配。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顺序。为了提升活动效果,可以设计记录表格,要求小组填写匹配依据。比如为什么认为某张图片对应的是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描写。这样的任务设计,促使学生必须仔细品读文字,理解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相比传统的问答形式,这种可视化、操作性的活动更能激发中等水平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花朵层:创新迁移的拓展任务
对于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培养创造性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荷花》改编为剧本,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二次创作。首先提供剧本写作的基本框架,包括场景说明、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等要素。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改编叙述性文字为对话,有的设计角色动作,有的构思场景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原文情感基调,把握我看荷花时的心理变化。比如,如何用对话表现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想象。完成剧本创作后,各小组可以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这不仅检验了改编质量,也让全体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类拓展任务的关键在于,要给优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确保他们的创作不脱离文本主旨。
三、实施要诀:让分层真正落地
要让分层教学发挥实效,关键在于实施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以下是三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策略:
1. 动态调整机制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需要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在课堂观察中,当发现多数学生能快速完成当前层级任务时,可适度提升难度;反之则降低要求。这种动态调整既保证了教学的适应性,又能及时响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隐形分层策略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任务超市的形式。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任务卡(不标注难度等级),让学生根据自我认知选择完成。比如在阅读理解时,设计 A、B、C 三组问题,内容深度递进但题型相似,学生自主选择作答。这种方式既实现了分层目的,又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
3. 多维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结果评价,教师可建立包含个人进步值和小组贡献度的评价维度。进步值关注学生相对于自身基础的发展,贡献度则评估其在小组中的参与质量。
结语
分层任务设计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触摸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差异化的任务设计不是妥协,而是基于学情的精准施策,它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悬浮于统一标准,而是扎根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 黄宝琳 . 小组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J]. 互动软件 ,2022(10):4061-4062.
[2] 何可人.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导向的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究与策略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4(24):94-96.
[3] 刘莉 .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探讨 [J]. 教育观察 ,2020,9(3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