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班级支持策略探究
杨云慧
玉溪市新平县第三小学 653499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要让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7% 。为此,融合教育将全面推进,让残疾儿童青少年能够与普通儿童青少年在同一环境中共同成长进步,减少隔阂,促进社会融合。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教育公平和全纳的体现,但目前,我国的融合教育存在诸多的挑战。
一、融合教育班级的现状和挑战
(一)教师特教知识欠缺
据调查统计,约 83% 的普通教师缺乏系统化的融合教育技能培训。面对特殊需要的学生,时常表现出教学策略单一,行为管理困难等窘境。如某校四年级有一个特殊需要的同学,情绪管理经常失控,会时不时在课堂上尖叫、大哭,严重影响课堂秩序,除了班主任老师,其他科任老师都束手无策。
(二)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支持不足
据调查统计,农村学校资源教室覆盖率仅为城市学校的三分之一。普通教室的课桌椅布局,教具设计等物理环境设计,对特殊需要的孩子不是很友好,包括普通教室的社交环境,也可能导致特殊需要的孩子不经意地被孤立。
有一个二年级的同学,因幼时意外,一只眼睛置换了人工晶体,基本失明,另外一只眼睛也连带视力下降。这位同学看不清板书,课堂参与度极低,书写的文字也是缺胳膊少腿,时常被同学取笑,逐渐产生了自卑情绪。
(三)个体差异显著,教学适配困难
特殊需要学生(如听觉、视觉、肢体障碍,自闭症等)与普通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速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很难在统一的教学框架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或“吃不饱”。
笔者曾教过一个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难以建立数字符号(如“5”)与现实物体数量(如 5 支铅笔、5 个小朋友)之间的对应关系,导致数量表征、计算及问题解决能力显著落后于同龄人水平。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这个同学完全不适配,会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挫。
二、融合教育班级支持策略的构建
为保障特殊需要学生受教育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要遵循特殊教育的独特规律,以适宜融合为基础,进行融合教育班级支持策略的构建。
(一)资源整合策略:构建专业支持体系
1. 组建跨学科团队。
组建由普通教师、特教、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组成的跨学科支持团队,针对特殊需要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IEP),并进行定期跟踪调查,随时调整干预方案。例如,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学生,心理咨询师和特教设计个性化教育计划,康复师提供感统训练建议,普通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并记录和反馈效果,最好要求家长共同参与,避免干预的碎片化。
2. 建立健全普通教师培训体系
针对普通教师特教知识欠缺的问题,对全体教师开展基础特殊教育知识培训(如常见 disability 的识别、常用的教学策略等)。对班主任及骨干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比如 IEP 制定、危机干预技巧等。定期组织分享会,通过个案分析,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老师们的特教知识、经验和技能。
3. 联动社会资源
与医疗机构合作,比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童心理咨询科等,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医教结合”,针对各种特殊需要的孩子进行专业的干预教育。
与社区进行合作,联动社区组织一些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帮助特殊需要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全纳环境创设策略:构建无障碍支持空间
针对资源分配不均,物理环境和社交环境支持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 物理环境改造
通过色彩心理学优化教室布局:将多动症学生的座位设置在远离干扰源的窗边,采用冷色调墙面降低焦虑感。为行动不便学生预留通道,设置“冷静角”供情绪管理困难学生调节状态;同时配备辅助器具,比如助听器,放大镜等,
确保特殊需要的学生能无障碍学习。
2. 社交环境营造
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一定要消除偏见,营造包容的氛围。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让普通学生蒙眼感受视觉障碍学生的学习过程;塞上耳塞让普通学生感觉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过程;用胶带限制普通学生手部活动,感受肢体障碍学生的书写苦难。通过感同身受,学生互相包容,建立和谐友爱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三)个性化教学策略:满足多元学习需求,提升课堂参与度
1、弹性课程与分层教学
对于特殊需要的学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弹性化,分层教学,推荐采用“三级课程适配模型”:基础层、拓展层和补偿层。比如面对数学学习障碍的特殊学生,可简化核心知识点,增加生活适应性内容,在学习小数的计算时,把内容调整成为人民币的使用,可利用超市购物游戏等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生活。对于一些肢体障碍的学生,可以允许其使用语音输入法,完成大篇幅的文字书写。
2、分层作业设计及科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可采用四色作业本(红、黄、蓝、绿对应难度梯度),在学生自主选择结合教师建议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完成不同梯度的作业。比如在学生的习作课中,红色作业本任务为“通过关键词,结合图片,用 3 句话描述图片内容”;黄色作业本任务为“用 5 句话描述图片内容”;蓝色作业本任务为“用一段连贯的话,结合动作、心理,描述图片内容”;绿色作业本任务为“根据图片内容编写一个有情节的小故事。”分层作业设计能有效保护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估要多元化,不能一概而论,要动态,不仅关注学习的效果,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要总把特殊需要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而是要和昨天的他做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进行正向教育。
3、多元教学方法
可采用合作学习法,将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结对,辅助共同学习。比如在绘制统计图时,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肢体障碍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操作和示范,肢体障碍的学生进行记录并模仿,共同完成学习,提高普通学生的责任心的同时,让肢体障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变好。
对于一些自闭症或者注意力缺陷的学生,可使用多感官教学。比如用红色荧光笔突出重点问题,用视觉、听觉刺激增强记忆等。
(四)家校协同策略:建立双向支持网络
特殊需要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家长要摒弃各种攀比心理,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配合好学校,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融合教育班级的有效支持需通过课程弹性化、教学多元化、环境全纳化、师资专业化及家校协同化的“五位一体”策略,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