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浅述
王安民
岱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引言:
在建筑行业迈向绿色智能发展的趋势下,装配式建筑以高工业化、快施工效率和强资源节约性受到广泛瞩目。城市化加速进程中,这种建造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现浇建筑,成为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但因其特殊施工工艺,质量把控和安全管理面临更高标准,实现建造效率提升与结构安全、工程质量保障的平衡,成为当下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及对质量安全管理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典型代表,其施工模式和传统建造方法有明显不同。这些特性在提高建造效率的同时,给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带来新难题,值得深入研究剖析。
1. 施工方式的转变带来管理新需求
以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为主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相比传统现浇作业,大幅缩短现场施工时长,减少湿作业流程。虽然这种变化显著提升工程效率,但也改变了传统质量与安全管控模式,由于大量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质量管理的重点提前到构件生产阶段,而现场施工则更注重安装精准度和节点连接质量把控,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团队掌握构件验收、吊装调度及多工种协作技能,同时配套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也需更细致、更系统。
2. 构件安装环节风险需重点防控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构件吊装和安装不仅是关键步骤,也是风险高发环节。吊装作业对机械设备、吊装方案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严苛,一旦操作不当,易造成构件损坏或人员伤亡,而且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准确性、连接节点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与整体安全性,若出现安装错位、连接不稳固或防腐处理不当等情况,将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因此,需制定合理吊装方案、使用高精度测量工具,并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以此提升施工安全性和构件连接质量。
3. 工厂预制阶段质量管理尤为关键
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问题,很多根源在于工厂预制环节。构件生产涵盖钢筋布置、混凝土浇筑、模具精度等多个重要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在后续施工中引发风险,因此,构建完善的工厂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包括标准化生产流程、严格的原材料检测制度、实时质量追溯机制等,同时,还需强化与施工现场的信息沟通,确保预制构件既符合设计要求,又能与现场安装条件相适配,避免安装时的调整和返工,从源头上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施工阶段是决定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时期。各工序紧密相连,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体结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全过程中加强质量管控,保障工程精度与耐久性。
1. 施工准备环节需精细化管理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对后续质量把控至关重要。装配式建筑施工依赖众多预制构件,施工单位要预先审核设计图纸,明确构件编号、安装顺序和吊装方法,确保施工方案完备、技术交底充分,同时,需检查构件运输及堆放场地是否平整,防护措施是否到位,防止因场地问题造成构件变形或污染,此外,还要对施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使其熟悉构件特性和装配流程,提升专业能力,只有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到标准化、精细化,才能为后续施工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吊装定位控制影响结构精度
吊装定位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核心工序,直接关系到结构垂直度、平整度和整体拼装质量。吊装时,必须严格依照专项方案执行,合理确定吊点,选用适配的吊装设备与辅助工具,保证构件吊运过程平稳、受力均衡,构件安装到位后,需利用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精密仪器复测,确保其与设计轴线、高程相符,同时,要仔细检查安装缝隙、节点间距和临时支撑等情况,防止误差累积影响后续安装及结构稳定性,精确的吊装与定位操作是确保装配式建筑结构安全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3. 连接节点处理决定结构耐久
装配式建筑构件间的连接节点形式多样,涵盖干式连接、湿式连接及半干湿结合等类型。连接质量不仅关乎结构稳固性,还对建筑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因此,现场施工必须严格把控节点处理工艺,例如,湿接缝施工要保证灌浆材料填充饱满、密实,表面无蜂窝麻面,干连接部位需检查螺栓拧紧程度和垫片完好情况,防腐、防水等工序也要同步落实,尤其要重视阳角、女儿墙、窗台等薄弱部位,此外,还要对已完成的连接节点进行二次检测验收,确保连接强度和密封效果达标,避免因节点失效引发后期结构问题。
三、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与优化路径
装配式建筑施工特性特殊,需建立科学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施工组织与技术应用,方能有效防范事故,保障人员与工程安全。
1. 安全风险识别贯穿全流程
装配式建筑施工涵盖预制构件运输、吊装、安装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特定的安全风险。开工之前,需组织多部门协同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依据工程实际情况,精准确定高风险工序与作业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针对吊装作业,要重点排查高空坠落、吊物晃动、机械故障等安全隐患,在构件运输过程中,则需防范因搬运操作不当、堆码不稳引发的构件损坏及人员伤害,此外,安全风险识别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动态更新危险源清单,并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将识别结果传递给一线作业人员,以此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2. 制度建设保障执行落地
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标准化管理的根基。项目管理方应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建立一套涵盖人员管理、设备使用规范、作业操作标准、应急预案等内容的完整安全制度体系,对于吊装工、电焊工、指挥员等关键岗位,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特殊工种实行实名登记与全过程监管,施工现场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合理规划隔离带,安装牢固的防护栏等设施,强化物理防护措施,同时,要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确保问题一经发现即刻整改,形成闭环管理。
3. 技术与培训双轮驱动优化路径
技术创新是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支撑。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借助BIM 建模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提前识别高风险操作区域,优化施工方案,运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构件吊装状态、结构应力变化、人员位置等数据,实现风险预警功能,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人员安全培训工作,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需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与实操演练,如高空作业应急演练、吊装事故处置模拟等,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讲解,帮助作业人员加深对风险的认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养。
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施工过程中需全面排查风险,严格把控构件质量,规范吊装与连接节点作业流程,保障结构安全与作业安全,同时,通过完善制度、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构建系统高效的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控水平,只有在全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伟卫 .BIM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质量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 [D]. 南昌大学 ,2021.DOI:10.27232/d.cnki.gnchu.2021.001488.
[ 2 ]杜 光 岳 . 装 配 式 建 筑 施 工 质 量 安 全 管 理 研 究 [ J ] .房 地 产 世界 ,2022,(02):130-132.
[3] 黄敏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0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