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构施工图审查中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朱达军
怀化市怀监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湖南怀化 418000
1、结构施工图审查现状分析
1.1 传统审查模式特点
传统结构施工图审查模式以人工审查为核心,审查流程呈现线性、分散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审查人员需要从堆积如山的纸质图纸中,手动翻阅查找对应内容,依据个人经验和规范标准,逐页逐图进行检查。由于缺乏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纸质文件在各部门间的辗转传递,或通过频繁的口头沟通,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信息遗漏或误解。不同专业审查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使得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图纸在审查时难以形成联动,容易出现各专业间设计冲突无法及时发现的问题。
这种审查模式对审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依赖程度极高,新入行的审查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积累经验才能胜任工作。审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查人员的个人能力,即便经验丰富的审查员,也难以避免因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视觉疲劳和判断失误。当面对大型复杂建筑项目时,动辄成百上千张的图纸信息和错综复杂的结构设计,进一步加剧了审查工作的难度与强度。例如在超高层综合体项目中,不仅要审查常规的建筑结构设计,还要兼顾抗震、消防、幕墙等特殊设计要求,传统人工审查模式往往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且难以保证审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2 传统审查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审查效率角度来看,传统人工审查依赖审查人员逐页翻阅纸质图纸,采用手写批注、Excel 表格手动记录问题的方式,不仅容易出现字迹潦草、数据录入错误等问题,且审查流程繁琐冗长。以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仅建筑专业施工图审查就需耗费 3 名审查人员连续工作 15 天,若涉及图纸修改和二次审查,耗时将进一步增加,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的需求。在质量把控方面,由于审查工作受个人知识储备、专业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缺乏系统性的质量控制机制,不同审查人员对同一规范条款的理解和执行尺度存在差异,容易出现审查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同时,人工审查受限于个人精力和注意力,难以对复杂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关键问题遗漏时有发生,无法有效保障施工图质量。在信息管理层面,纸质图纸存在存储占用空间大、检索依赖人工查找、更新时难以保证版本一致性等弊端。当项目涉及多专业、多版本图纸时,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不准确问题尤为突出,常导致审查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影响审查进度与质量。此外,传统审查模式下,各参与方之间协同工作效率低下,不同专业审查人员之间缺乏信息交互与协同审查机制,难以形成审查合力。例如在涉及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交叉的综合性技术问题上,各专业审查人员往往各自为政,无法及时共享审查意见,致使问题反复修改,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综合性技术问题。
2 结构施工图审查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
2.1 BIM 技术
BIM 技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集成了建筑结构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功能信息等全生命周期数据。以某高层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在结构施工图审查中,BIM 技术的三维可视化特性使审查人员能够通过虚拟现实(VR)设备,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观察核心筒与钢桁架的空间关系、梁柱节点的复杂连接方式等细节,相较于传统二维图纸,可将因空间理解偏差导致的审查失误率降低 40% 以上。
其信息集成化优势则通过 IFC 标准打破了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审查人员在同一模型中不仅能获取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关联信息,还能利用 Navisworks 等协同平台,对管线碰撞、空间净高不足等常见设计冲突进行 4D 模拟分析。在某医院项目审查实践中,多专业协同审查提前发现了 327 处潜在设计矛盾,避免了因专业沟通不畅导致的施工返工,节约工期约 20 天。
同时,BIM 模型的参数化特性构建了动态审查体系。当设计方对梁截面尺寸进行变更时,基于 Revit 的参数化关联机制,审查人员可通过 Dynamo 脚本自动生成变更影响分析报告,快速评估对结构受力、抗震性能、材料用量等方面的影响。某桥梁工程案例显示,参数化审查流程使设计变更响应时间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4 小时,显著提升了审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在结构施工图审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海量已审查图纸进行像素级特征提取,能够精准识别图纸中的梁、板、柱等构件图形,以及尺寸标注、材料说明等文字信息。例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审查中,算法可自动比对构件尺寸与规范要求,识别出图纸中梁高标注与计算书不符、板厚公差超出允许范围等尺寸标注错误;通过图元语义分析技术,可快速定位同一楼层内构件编号重复、节点大样索引缺失等逻辑矛盾问题。
在违反强制性规范条款的检测方面,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建立规范条文与图纸要素的映射关系,例如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抗震设计要求转化为算法规则,自动核查图纸中抗震等级标注、构造措施等是否满足规范。通过持续的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模型可根据审查人员的标注反馈优化检测策略,错误识别准确率已从初期的 75% 提升至 92% 以上,实现图纸初步筛查效率提升 40%。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解析审查意见,结合图纸数据构建知识图谱,挖掘审查过程中的潜在规律。例如,通过分析某地区 3 年内上万份审查记录,发现异形柱结构图纸中节点构造问题占比达 38%,为地方标准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基于审查时间序列分析,可优化审查任务分配策略,将平均审查周期缩短 15‰ 这些数据驱动的优化不仅减轻了审查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更为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审查流程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2.3 云计算与大数据
云计算技术为结构施工图审查提供了强大的计算与存储能力。以分布式存储架构为基础,云端服务器可实现 PB 级审查数据的弹性存储,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动态分配计算资源,确保多用户并发访问时的流畅性。依托 Web 端、移动端等多终端适配平台,审查团队可在 BIM模型协同环境下,实时标注图纸问题、发起修订讨论,显著提升跨地域协作效率。某省级审查中心应用实践显示,基于云平台的协同审查使项目平均审查周期缩短 40%,人力调度成本降低 35%。
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建立审查数据智能分析体系,实现对审查全流程的量化洞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审查意见文本,结合图纸特征参数,可构建项目类型、常见问题、规范引用的关联图谱。例如,对某地区 3000 份高层住宅图纸的分析发现,72% 的结构安全问题集中在抗震构造措施与荷载取值环节,据此审查机构针对性制定了专项审查清单。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审查效率评估模型,可动态监测审查人员工作饱和度,为科学排班与能力培训提供数据支撑。此外,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还能通过聚类分析,识别不同设计院的设计偏好与质量差异,形成设计质量预警机制,助力建筑行业标准化建设与技术创新。
3 结构施工图审查数字化转型路径
3.1 建立数字化审查平台
建立数字化审查平台是实现结构施工图审查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该平台应具备图纸管理、审查流程管理、协同审查、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图纸管理方面,支持多种格式图纸的上传、存储、检索与版本管理,实现图纸的电子化存储与高效管理。审查流程管理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审查项目和审查要求,自定义审查流程,设置审查节点、审查人员和审查时限,实现审查流程的自动化流转与监控。协同审查功能支持多专业审查人员在线实时沟通与协作,审查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对图纸进行标注、批注、发起讨论,及时解决审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则对审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生成审查报告、质量评估报告等,为审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建立数字化审查平台,实现审查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审查工作效率与质量。
3.2 优化审查流程
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审查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摒弃传统线性、分散的审查模式,构建并行协同的审查流程。在项目启动阶段,利用数字化平台将施工图同时分发给各专业审查人员,各专业审查人员可以并行开展审查工作,并实时将审查意见反馈至平台。平台通过智能分析与整合,自动识别各专业审查意见之间的关联与冲突,及时提醒审查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对于复杂的技术问题,可以组织多专业联合审查会议,通过视频会议、在线讨论等方式,实现跨地域、跨专业的高效协同审查。此外,优化后的审查流程还应加强对审查过程的质量控制,设置关键审查节点的质量审核机制,确保审查工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流程优化,减少冗余环节,提高审查工作的协同效率,实现审查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3 培养数字化审查人才
数字化审查人才是推动结构施工图审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建筑行业应加强对审查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方式,提升审查人员对 BIM 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同时,在建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数字化审查相关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与实践能力,为行业输送具备数字化审查技能的专业人才。此外,鼓励审查机构与科研院校、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实践、技术研发等方式,培养既懂建筑结构专业知识,又精通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审查人才,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 结构施工图审查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面临的挑战
在技术应用方面,虽然 BIM、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持,但目前这些技术在结构施工图审查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技术成熟度不足、软件兼容性差、数据交换标准不统一等,影响了技术应用效果。数据安全问题是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审查数据涉及工程设计机密和重要信息,在数据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着数据泄露、篡改、恶意攻击等风险。行业标准方面,当前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审查标准与规范,各地区、各审查机构的审查要求和流程存在差异,导致数字化审查工作难以规范化开展。此外,部分审查人员对数字化转型存在抵触情绪,传统审查思维根深蒂固,对新技术、新流程的接受度较低,增加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难度。
4.2 应对策略
针对技术应用问题,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数字化审查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推动行业内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解决软件兼容性问题,实现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顺畅流通。在数据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加强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宣传与教育,提高审查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为规范数字化审查工作,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审查标准与规范,明确审查流程、审查内容、审查质量要求等,为数字化审查提供统一的行业准则。针对人员观念问题,加强数字化转型的宣传与培训,通过案例展示、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审查人员直观感受数字化审查的优势与价值,转变传统审查观念,提高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5 结语
结构施工图审查的数字化转型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升审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传统审查模式的分析,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系统阐述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实施路径,并针对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然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来还需要在技术创新、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探索与实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结构施工图审查的数字化水平将不断提升,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字化审查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效果评估,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审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方晞 . 传统建筑工程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J]. 科技视界 , 2024, 14 (36):92-95.
[2] 孙玮 . 施工图审查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策略 [J]. 安徽建筑 , 2021, 28 (09):279-280.
[3] 房霆宸 , 龚剑 . 建筑工程数字化施工技术研究与探索 [J]. 建筑施工 , 2021, 43(06): 1117-1120.
[4] 嵇瀚 . 浅析传统施工图审查流程中数字化实践创新 [J]. 门窗 , 2017, (11): 232.
[5] 龙资. 框架结构施工图审查过程数字化的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4.
作者简介:朱达军(1974.11)男,汉族,湖南省怀化市,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