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孙祖桩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 65000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公民文化建设是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只有培育出与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将之转化为大众的社会常识和公共意识的过程。
1、公民文化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通过对 5 个国 家的政治文化进行研究,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由地域型文化、参与型文化、臣民 型文化组成的一种混合型政治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公民文化的有机结合。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宽恕、理性的多元文化。总之,公民文化的特点在于:第一,公民对政治制度的投入和产出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感,特别是投入功能取向;第二,公民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率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动的高频 率,但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基于高理性的高参与。发达民主国家的进程表明,公民文化是维护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对于主体意识强的中国来说,培养公民意识,实现政治文化的转型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2、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以“人民主权”为基石的政治制度,其本质在于国家的权力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共同利益。林肯总统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理念精准概括了民主的核心内涵: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终极所有者(民有),通过特定机制参与治理过程(民治),并最终享有治理带来的福祉(民享)。民主政治绝非简单的多数人决策,而是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坚决捍卫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与自由,防止“多数暴政”。
普选权与竞争性选举:公民拥有平等的投票权,通过定期、自由、公正的选举选择代议机构和领导人。不同政党或候选人公开竞争,选民拥有真实的替代选择。法治原则:法律至高无上,所有个体、机构(包括政府)皆受其约束。法律清晰、公开、稳定,且平等适用,为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划定明确界限,杜绝专断。广泛的公民自由与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等基本自由,以及人身安全、隐私等权利。公民能自由获取信息、批评政府、组织活动而不受迫害。
(二)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公民社会强调个人主观性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原则,个人作为公民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的社会基础。首先,公民社会产生了能够独立、自由运作的个人公民个体,这使得经济运作的市场化和社会民主具有人格基因和个人前提。公民社会和国家的个体相对独立,保证了合理的、自由的行为和自我活动,从而形成了公民的主体意识。第二,民间社会的建立产生了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
(二)公民社会下政治现代化的任务
政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当前需聚焦四大现实任务、完善法治体系,筑牢治理根基。
法治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石。需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重点包括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强化执法监督、建立涉外法治体系,以法治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激活制度效能。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本质要求。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民主协商渠道,确保人民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中各环节“在场”。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民意收集与政策回应效率,推动民主实践从“形式覆盖”向“实质效能”转型。
3、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提升治理效能
以党政机构改革推动职能协同。重点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建立“清单化”权力运行机制;强化数字政府建设,破除数据壁垒,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同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监督闭环。
4、强化民生导向,夯实执政根基。
政治现代化的终点是惠民。需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民呼我为”响应体系,依托“枫桥经验”化解社会矛盾。将民生满意度作为治理效能核心指标,实现政治合法性与人民获得感的统一。
(二)公民社会下政治现代化的任务
1、筑牢治理现代化的社会根基
公民文化倡导理性协商、包容异见,推动公众超越个体利益局限,形成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与支持,降低治理摩擦成本。例如在社区改造、环保政策推行中,具备公共理性的公民群体更易达成共识,减少对抗性冲突。当公民普遍认同“法律至上”原则,自觉遵守规则、监督公权,可大幅减少执法成本,弥补制度刚性约束的不足。公民对司法判决的尊重与执行意愿,直接决定法治社会的运行效能。
2、驱动民主政治的高质量实践
公民文化中的参与意识激发民众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协商会等渠道理性表达诉求,避免民主形式化。独立批判思维促使公民监督政策执行,倒逼政府提升回应性(如通过政务平台质疑违规项目)。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公民文化孕育志愿服务、行业自治等社会组织,填补政府服务盲区(如社区养老互助组织)。 在突发事件中,公民自组织能力可快速形成应急支援力量,增强社会韧性。
3、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
公民对权利平等、机会公平的追求,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资源分配优化,缓解发展不平衡矛盾。典型体现为公众对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化的持续呼吁,倒逼政策调整。公民文化中的契约精神与诚信意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对知识产权的普遍尊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结语
公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软基建”。它通过塑造具有法治信仰、公共责任感和参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实现制度效能—社会活力—发展可持续性的深度融合。没有成熟的公民文化支撑,再完善的制度设计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因此,需将公民教育与文化培育深度融入治理体系改革,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隐性引擎。
参考文献:
[1] 蓝海翔 . 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J] . 决策探索 ( 中 ) ,2021(08):92-93.
[2] 靳林 . 对我国公民文化的四维透视 [J] . 理论视野 ,2017(07): 5-8+21 .DOI:10. 19632/j.cnki.11-3953/a.2017.07.002.[ 3 ]韩 伟 . 邓 小 平 政 治 现 代 化 思 想 研 究 [ D ] 闽 南 师 范 大 学 , 2 0 2 1.DOI:10.27726 /d.cnki.gzzsf.2021 .000130.
[4] 徐蓉晖 . 关于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述评 [J] . 法制与社会 ,2017(20):284-285+2 87.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77.
[5]魏敏 .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公民文化建设 [J] .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17(1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