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安全帽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与数据融合       

作者

欧阳欢 翁高伟 王付磊 鲍大鹏 周宏

中建国际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引言:

建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施工规模不断增长,安全事故频发限制了其健康发展。传统安全管理依靠人工巡查和简单设备,存在响应迟缓,数据孤立等不足之处,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智能安全帽凭借多传感器集成,数据传输等特性成为革新建筑安全监测的关键设备。将智能安全帽同其他监测系统开展数据融合,就能整合多种信息,形成全面,精确的安全监测体系,对于推动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智能安全帽的技术架构与功能特性

1.1 技术架构

智能安全帽以硬件为基,软件为主,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硬件部分集成各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用来监测人员运动姿态,GPS/ 北斗模块做到精准定位,温湿度,有害气体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生物传感器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处理模块搭载微处理器,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特征提取等预处理,通信模块支持蓝牙,Wi-Fi,4G/5G等多种无线传输手段,确保数据随时传到云端服务器。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解析,存储,分析和可视化显示,供管理人员随时查看。

1.2 功能特性

智能安全帽拥有实时定位和轨迹回溯功能,可以准确把握人员在施工现场的位置动态。借助历史轨迹分析改进作业流程,异常行为监测功能凭借传感器数据,配合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辨识跌倒,碰撞等危险行为,立刻触发声光报警并发出信息推送。生命体征监测为人员健康提供保障,一旦察觉心率不正常,体温偏高这类情形,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而且智能安全帽可以执行语音通话,视频传送,方便现场人员同后台交流,在紧急救援时给予关键的信息支撑。

二、智能安全帽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场景

2.1 人员安全管理

大型建筑工地上人员众多,流动频繁,智能安全帽借助定位功能,随时显示人员分布的热力图。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考勤管理上,自动记录人员进出工地的时间,形成考勤报表,杜绝代打卡的情况,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比如火灾、坍塌时,系统可以迅速找到被围困人员的位置,给救援赢得时间。

2.2 设备协同安全监测

智能安全帽与塔吊、施工升降机等大型设备的联动,构筑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络,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利用物联网技术达成实时数据交流,人员走近设备危险作业区域时,设备控制系统以及安全帽里的震动,声光报警器就会一同发出警报,双向提醒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尽快避开危险,防止发生碰撞事故。在设备检修场景当中,智能安全帽可以即时收到设备传来的故障代码,依靠内置的 AI 诊断系统展开初步分析,用图文形式清楚显示故障所在之处及大概缘由,助力维修人员迅速找到问题,将平均维修时长缩减到 40% 以上,极大削减维修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3 环境安全监测

建筑施工场地情况复杂多变,存在诸多隐患,智能安全帽配备的精准环境感应装置,能对温湿度,粉尘含量,一氧化碳,硫化氢这类有害气体展开持续检测。一旦这些指标越过了警戒线,系统就会即时发出声光警告,并且利用物联网技术与通风,降尘设备联结起来,促使它们自动开启,从而尽快优化作业环境。此外,智能安全帽还有应对恶劣天气的预报能力,依靠气象数据加上 AI算法,可以预估大风,暴雨之类极端天气的到来,然后将这些预警讯息发送出去,告知正在高空操作的人员赶紧停下来,避免危险发生,给施工场地构建起一道保护屏障。

三、智能安全帽与其他监测系统的数据融合

3.1 数据融合的意义

建筑安全监测所产生出来的数据来源多种多样,智能安全帽、塔吊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站等。单一系统的数据存在局限性,塔吊监测系统只能显示设备运行情况,不能体现人员位置。数据融合可以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发现数据之

间的潜在联系,形成更为全面的安全态势模型,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度和及时性,从而为安全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3.2 数据融合方法

数据层融合,建筑现场存在诸多多源异构的传感器数据。先用数据清洗去掉异常值和缺失值,再用标准化手段统一时间戳,量纲等格式差异,形成基础数据池。同源数据用加权平均算法依照传感器精度分配权重,或者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动态修正数据误差,从而改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特征层融合重点在于数据深入挖掘。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技术来提取人员运动轨迹,设备振动频率这些关键特征,将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引入进来,减少数据维度,再搭配卷积神经网络(CNN),自动学习特征间的非线性联系,将分散的特征向量合并成可表征安全状况的多维特征矩阵,给风险预警赋予核心的数据支持。

决策层融合主要负责将各个子系统各自的判断融合起来,利用 D-S 证据理论来量化证据的可信程度,用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的信息,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传感器误报、系统冲突等问题,最后根据多维度的融合分析得到准确的安全状态评估结果,给建筑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3 数据融合的实现过程

搭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协议,这是做到多源数据融合的关键所在。通过制订标准接口规范,就能确保智能安全帽监测的人员定位,生命体征数据,同视频监控,环境传感器等系统数据顺畅对接。而且凭借边缘计算节点,在本地开展数据清洗,特征提取等预处理任务,将九成以上的非重要数据当场解决掉,从而减轻5G 网络传输压力,使得及时预警反应时间缩减到零点五秒之内。

在云端部署大数据分析平台,以 Hadoop、Spark为依托,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存储 PB 级数据,用流式计算框架对施工区域人员聚集、设备异常运转等风险实施即时分析。最后借助数据可视化引擎,将繁杂的数据变成热力图、动态折线图等直观图表,再配合 BIM 模型,做三维空间表现,让管理者迅速找到隐患所在,提升决策速度。

四、结论

智能安全帽在建筑安全监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其它监测系统结合后,将多种信息有效融合起来,增强了安全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真实案例显示,这种技术方案可以明显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优化施工管理效率。尽管还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发展和行业规范改善,智能安全帽和数据融合技术会给建筑行业安全管理赋予更大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刘欣荣 . 智能监测技术在建筑安全与风险预测中的优化 [J]. 现代职业安全 ,2025,(03):6-8.

[2] 黄桂新 , 陈世豪 , 陈怀成 , 等 . 我国土木工程行业智能安全帽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J]. 价值工程 ,2025,44(06):152-155.

[3] 朱梦洁 , 刘玉森 , 张鹏飞 . 智能安全帽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探析[J]. 人民黄河 ,2024,46(S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