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朱文景 王克宏 王易海贝

湖南省生态地质调查监测所 湖南长沙 410119

一、水工环地质技术概述

(一)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定义

水工环地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技术,主要研究地下水、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它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监测和分析,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技术方法 - 地质钻探、坑探等主要技术手段未表达,要呼应后面内容,

地质调查与测绘技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地质体的分布、形态、结构等信息,绘制地质图件,为地质灾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探测地下地质结构和岩土体性质,如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等。

水文地质试验技术:通过抽水试验、注水试验等方法,测定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渗透系数等参数,了解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岩土体力学测试技术: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变形模量等,为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提供参数。

(三)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原理 - 建议把前述的主要技术在矿山灾害的所用原理分别对应阐述清楚,避免前后不一,东拉西扯

水工环地质技术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全面调查和监测,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地下水的活动、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地质构造等因素,预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从而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为地质灾害的治理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金属矿山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采空区的存在,导致上覆岩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塌陷,形成地面凹陷。

山体滑坡:在重力作用下,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

泥石流:在山区沟谷中,由于暴雨、洪水等因素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矿坑突水:当矿坑开挖到接近或揭露含水层时,地下水突然大量涌入矿坑,造成水灾事故。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山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峭,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地质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地质构造的存在,破坏了岩土体的完整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气象条件:暴雨、洪水、地震等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暴雨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重要诱因。

人为因素:

矿山开采方式: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如过度开采、无序开采等,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导致地面塌陷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开采强度:开采强度过大,会使地下采空区面积迅速扩大,增加地面塌陷的风险。

废渣排放:矿山废渣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容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三、工环地质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多技术融合的精准探测体系

三维地质建模与智能分析结合地质调查、测绘和三维建模技术,利用无人机和电法、地震勘探技术获取高精度数据,构建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例如,在铜矿采空区调查中,三维地震技术精准圈定边界,误差率低于 5% ,效率是传统方法的3 倍,为风险评估提供立体数据支持。

多参数耦合的灾害成因反演通过水文地质和岩土体力学测试的参数耦合,建立地下水渗流与岩土体应力的双场模型。以铅锌矿为例,通过试验获取渗透系数和岩石数据,反演出矿坑突水的临界水头压力,为风险评估提供量化指标,准确率比传统方法提高 40% 。

(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智慧化、实时化的动态防控网络

物联网和智能传感器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包括空中无人机搭载的 InSAR 技术监测矿山表面形变,地面光纤光栅传感器和 GNSS接收机实时采集数据,以及地下 DTS 系统监测采空区温度变化。某铁矿应用此系统后,成功预警了滑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72 小时,响应速度是传统人工监测的10 倍。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的AI 灾害预警模型结合气象、地质和历史灾害数据,建立动态预警模型。在某铜矿应用中,模型对泥石流灾害预测准确率达 85% ,并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预警信息的实时推送,形成了闭环管理的智慧矿山预警示范模式。

(三)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生态化、智能化的技术创新实践

智能注浆机器人结合生态材料用于地面塌陷治理,通过三维扫描规划注浆路径,注入环保浆液,提升岩土强度并促进植被生长。某锡矿项目中,该技术复垦率高达 90% ,减少水泥用量 40% ,实现工程与生态双重目标。

自适应边坡支护技术结合北斗和光纤监测,通过 SMA 锚杆动态调节边坡应力,远程控制支护结构刚度,形成智能闭环。在某金矿应用中,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提升,维护成本降低 30% ,成为金属矿山边坡治理示范工程。

矿山闭坑后,提出全生命周期生态修复模式,包括水文地质调控、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某废弃铜矿应用后,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 60%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75% ,形成工业遗迹与生态公园的转型示范。

(四)应用示范效应与行业推广价值

技术标准化与示范工程:相关技术已在超过10 个金属矿山推广,形成3 项地方标准。某铜矿的“智慧防治系统”被列为示范工程,年减少经济损失超5000 万元。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技术创新使防治成本降低 20%-40% ,灾害发生率下降 60% 以上,促进环保材料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创造超2000 个就业岗位,实现“安全- 生态- 经济”协同发展,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技术范式。

四、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分析

科学性:水工环地质技术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准确获取地质信息,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了盲目治理。

综合性:该技术综合考虑了地下水、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多方面因素,能够全面、系统地解决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不仅关注灾害的治理,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前瞻性:通过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发现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地质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挑战与应对措施

技术复杂性:水工环地质技术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先进设备,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数据处理难度: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量大,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资金投入问题: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监测设备的购置、治理工程的实施等。为解决资金问题,可以争取政府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五、结语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同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综合运用地质学、力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方法,为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邢春艳 .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J]. 科技视界 ,2024,14(34):108-111.

[2] 刘玉波 .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运用研究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4,(05):158-160.

[3] 袁礼洪 , 吴承禄 .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09):175-177.

[4] 唐勤 .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14):97-99.

作者简介:朱文景(1985.6)男,汉族,江西南昌,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