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校微信沟通中的礼仪冲突及解决策略研究
吴孟灿 刘娇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45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家校沟通中所遇到的困难及矛盾,并针对家校社交礼仪冲突问题,采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查阅文献等形式,了解社交冲突的成因、影响及表现形式,并根据不同情境下产生的矛盾及问题进行深层次研讨,并基于问题与成因,探讨建设性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教师与家长年龄代沟、文字使用习惯、角色角度、对问题的观念和看法、受教育程度都是沟通过程中矛盾冲突的根本诱发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次研究提出了制定规范沟通方式方法、加强沟通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艺术、畅通沟通渠道等解决策略,从而全面促进家校联动,提升“三全育人”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家校沟通;微信礼仪;冲突管理;沟通策略
引言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沟通软件的快速发展,微信俨然已成为现代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对微信的运用使得师生、教师与家长沟通更为便捷、密切,并不断形成以网络为载体的家校合力新渠道。然而,由于教师与家长存在着年龄、教育背景、沟通习惯、职业等多方面的差异和不同,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便频繁发生,这不仅降低了家校沟通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工作热情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产生了由误会和误解导致的言语等冲突,甚至使社会上一部人对教师行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情绪。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分析家校微信沟通中矛盾与冲突的本质,更为改善家校沟通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高职院校家校微信沟通现状
近些年来,线上聊天软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信凭借其操作简单和信息发送即时性成为了线上聊天软件中使用率最为广泛的软件,因此,微信也逐渐成为了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超过90%的教师和家长使用微信进行日常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更加便捷、紧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这种新的沟通模式带来的新的问题与挑战。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相比较,微信沟通缺乏沟通语气及表情,容易在沟通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即时通讯的特性使得沟通边界变得模糊,教师和家长都可能面临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困扰。此外,此外,微信群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群聊中信息的公开性和传播速度,使得一些敏感话题容易被放大,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以上因素都为家校微信沟通中的礼仪冲突埋下了伏笔。
二、家校微信沟通中的礼仪冲突表现
通过查找文献和走访调研,高职院校教师和家长在家校沟通中常见的礼仪冲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沟通时间模糊不清。由于微信聊天软件的即时性,人们常常忽略了工作时间的概念,也产生时间观念差异。部分家长习惯在非工作时间给老师发送消息,习惯在工作结束后与老师沟通,而教师则期望有明确的沟通时间界限。这种时间观念的不一致常常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也增加了教师行业工作时长和负担。
2、沟通语言不规范。一些教师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不丰富,经常会出现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规范、不流畅,对于重点问题并未表达清楚,家长在接收信息时,容易造成模糊不清的情况,并在后续交流过程中,留下矛盾的伏笔。
3、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一些家长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存在过于口语化、情绪化,部分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中仍使用方言,加之南北方语言习惯不同,便会引发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矛盾。
4、沟通频率失衡引发的矛盾。有些家长频繁发送消息,给教师造成压力;而有些教师由于工作较忙,偶尔回复不及时,又让家长感到被忽视,甚至对教师工作产生怀疑。这种沟通频率的不平衡常常也成为家校矛盾的导火索。
三、家校微信沟通礼仪冲突的成因分析
1、代际差异。当前,各地学校对教师招聘年龄为35周岁以下,对最低年龄不作限制,很多大中小学老师也逐渐呈现低年龄化,这使得教师与家长产生年龄等方面的代沟,在沟通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化,年轻的老师更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而对于表情包的理解方面,由于年龄代沟,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也是当前家校微信沟通中的礼仪冲突原因。
2、角色定位不清。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分工和目的,双方对彼此的期望和要求往往存在偏差。家长可能期望教师能够随时回应,对自己的孩子多关注、多帮助,而教师则需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且每个教师所带学生众多,无法平衡分配精力,有些时候会存在着关心不及时的情况,这种角色认知的差异容易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
3、 沟通技巧缺乏。很多教师入职前未接受过专业沟通培训,家长的教育背景也是参差不齐。教师方面,很多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和沟通技巧,针对专业问题不能给予专业的解答,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无法从容应对。尤其是微信沟通时,不熟悉微信沟通的特点和技巧。他们可能将面对面沟通的方式直接移植到微信平台,忽视了文字沟通的特殊性,从而引发礼仪冲突。
4、微信平台本身特性。文字沟通缺乏语气和表情作为辅助,使得沟通容易产生误解。在语音沟通过程中,同样因为缺乏面部表情,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沟通矛盾。
四、解决家校微信沟通礼仪冲突的策略
本次研究针对家校微信沟通中出现的礼仪冲突,结合客观实际,提出以下解决策略。首先,在教师入职前,学校可邀请语言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更有经验的老师对新入职老师进行沟通礼仪培训,包括对沟通技巧、言语表达、专业问题理解与解答等,基于沟通所遇到的矛盾案例,给予全方位的培训,避免工作中遇见类似情况。
其次,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针对学生家长在入学初期进行家长会,告知家长家校沟通具体时间等,减轻教师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压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为家长进行沟通培训,建立家校联系手册,或定期组织校园开放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沟通选择,在面对面沟通中,家长与教师深入了解,避免后续微信沟通产生冲突和矛盾。
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教师可多与班级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在教师和家长之间起到粘合剂的作用,一旦家校沟通发生矛盾,也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得到完美的解决。
最后,不论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始终注重沟通艺术,在沟通过程中具备同理心和包容心,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彼此的立场和难处,尽可能为对方着想。同时,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控制情绪,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意见和诉求。只有双方都秉持尊重、理解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五、结论
本次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深入调研的形式,明确了高职院校在家校微信沟通中产生的礼仪冲突,并根据其表现与客观实际,分析了产生礼仪冲突的本质及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相关策略。分析得出,家校微信沟通中的礼仪冲突主要源于代际差异、角色定位不清、沟通技巧缺乏和平台特性限制。因此,本次研究提出了四种解决途径。学校应组织开展教师沟通技巧培训,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建立学生沟通桥梁,同时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沟通艺术,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高校的家校沟通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关键一环。通过调研、了解、改善微信沟通礼仪,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建立更为稳固的家校合力,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根本上提升了教师社会地位,为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红. 新媒体时代家校协同教育的创新[J]. 教学与管理,2018(3):22-24
简子洋,龙丽嫦. 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 教育信息技术.2015,(7).
赵虹元. 论教师道德责任的有限性及其尺度[J]. 当代教育科学.2018,(4).
白浩,郝晶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2).
作者简介:
吴孟灿,女,蒙古,1994年1月生,辽宁阜新,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娇,女,满,1990年7月生,辽宁本溪,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