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历史关系民族记忆与外交实践
何奕睿
上海文绮汇点美高国际学校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1992年正式建交前中国与以色列的非正式政治、文化及经济互动如何深刻影响两国。从历史维度看,中以双方的交流已持续数十年之久,这些互动至今仍塑造着两国当前的民主化关系。本文将通过分析中以关系的复杂历史发展脉络,揭示从古代文化交流到现代经济政治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双方当前面临的挑战。
正文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至1992年正式建交,中以经历了长达44年的断联期。但若追溯更早的历史,两国在古代已存在多种形式的非正式交往。正如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在其著作《亚洲教育——人口、社会政策与亚洲(第二部分)》导言中指出的:"自1605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首次接触中国犹太人以来,中国人与犹太人的相遇及其文化相似性始终令西方学界着迷。"尽管犹太人与中国人的首次接触可能早于17世纪初,但确凿证据表明,中以先民通过开封犹太人及后来宁波、扬州、宁夏、哈尔滨、天津等地的犹太社群建立了早期联系。
关于中国犹太社群的起源,学界尚存争议。A.诺伊鲍尔在《中国的犹太人》一文中整合了早期文献,其中一段记载称:"早在汉朝便有一支宣称经陆路入华的犹太族群存在,此事基督教世界早已知晓。"而《中国宗教》等资料则提出:"犹太商人可能通过陆路在唐代长安市场进行贸易,或与阿拉伯商人经海路抵达广州,但缺乏确凿证据支持。"这些记载同时表明,唐代尚未发现犹太社群在华活动的明确证据。尽管对中国犹太社群的起源存在分歧,但可确定的是:犹太商人与中国王朝在历史上早有接触,且部分犹太聚落明显受到中华文化影响。这种文化与宗教的融合,正是东亚与西亚社群早期互动的明证。
尽管当时中国官方未与犹太社群建立正式联系,开封犹太群体的消息仍迅速传至欧洲。根据迈克尔·洛伊的期刊文章《中华帝国时期的犹太群体》所述,前文提及的利玛窦对开封犹太社群的发现,通过其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沿丝绸之路快速传至欧洲。此类犹太群体在中华帝国的存在,正是丝绸之路上信息与文化通过贸易路线传播的例证。
古代的中以交往难以被视为双方正式外交关系的前奏。相较之下,冷战期间的中以接触在两国交往史上更具显著性与重要性。以色列的独立可追溯至冷战初期——1947年,此时距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全球性对抗爆发仅两年;而中国建国时间则为1948年,比以色列晚一年。这种时间线表明,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面临复杂的国内治理挑战。相较于对欧美产生的深远影响,冷战对中以两国的直接冲击相对有限。在冷战期间,中以关系总体呈现平淡态势:尽管以色列于1950年正式承认新中国政权,但由于分属对立阵营(以色列亲西方阵营,中国与苏联结盟),双方在整个冷战时期鲜少互动。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国才于次年迅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种时间序列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早期现代中以关系始终受制于美苏等超级大国的政治博弈。
尽管20世纪中以官方接触有限,但中国对以色列的若干政策动向仍值得关注:在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中投出弃权票,其后转为公开支持巴勒斯坦;对具有双重国籍的以色列公民实施签证限制;以及早期针对以色列的旅行管制措施。总体而言,中国在冷战期间既未公开支持以色列,也未将其视为敌对国家或地区,而是选择避免直接接触,并在美苏紧张对峙的背景下对以色列保持谨慎态度。
关于两国正式建交的历程,普遍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许多人认为中以经济与科技合作迟至21世纪才得以深化。事实上,1992年1月建交的种子早在数十年前便已萌芽。1930年代,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曾预言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强国之一”。尽管20世纪上半叶两国毫无往来,但以色列在1950年6月——即承认新中国数月后——曾计划派遣外交使团赴北京,却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显而易见:数日前爆发的朝鲜战争加剧了东亚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需要强调的是,在正式建交前,中国对以色列的立场与以色列对中国的态度,本质上均取决于美苏两国的战略互动关系。随着冷战期间东西方阵营对抗的不断升级,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不得不采取疏远以色列的政策。
纵观中以关系的时间线,1992年至21世纪10年代堪称双方互利共赢的"蜜月期"。即便面临美国对东方的防务战略压制,两国仍开辟出独特路径:中国向以色列输出丰富资源,以色列则向中国转让前沿技术。然而,维系这种正常交往的主要威胁始终来自东西方大国间动荡的地缘政治张力。中美以三方的军事力量在这二十年间达成了微妙平衡。加沙地带多次爆发的巴以冲突深刻影响着中国对以色列的立场,而中国国内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分歧也进一步抑制了与以色列政府的合作意愿。
总体而言,中以关系的演变印证了冷战后的全球化进程。作为全球化经济的典范,两国成功证明了政治力量无法否认全方位交流的效用。中以关系堪称21世纪不同政治阵营国家互动模式的典型案例,当今时代的经济合作与科技创新已被证明比单纯的军事联盟更具战略价值。
结论表明,尽管中以关系面临日益加剧的挑战,但双方历史交往的经验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可为未来关系改善提供镜鉴。
参考文献翻译与校准:
1.《中国犹太人与在华犹太人:开封-上海》 艾琳·埃伯(Irene Eber)
2.《人口、社会政策与亚洲(第二部分):中华文明与犹太文明的相遇》 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Shalom Salomon Wald)
3.《在华犹太人》 A·诺伊鲍尔(A. Neubauer),《犹太季刊评论》1895年10月第8卷第1期,第123-139页
4.《中国与以色列:希腊、以色列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乔治·N·佐戈普洛斯(George N. Tzogopoulos),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报告(2017)
5.《中以关系:和解的新动力》 朱利安·M·索宾(Julian M. Sobin)
6.犹太虚拟图书馆:以色列-中国关系专题
7.《不断演变的中以关系》 希拉·埃夫隆(Shira Efron)等,兰德公司研究报告
8.《中国正切断与以色列的所有联系》 兰德公司官网(2024年5月15日)
9.以色列驻成都总领馆:双边条约与协定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