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文化理解视域下书法结构教学策略探微

作者

沈倩

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文化理解与书法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不谋而合。汉字结构带着丰富的文化文化根脉。书法教学中运用演示实验、游戏体验、拼摆雕刻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文化理解,最终指向学生的终身成长。

关键词:结构教学;文化理解;教学策略

2016年,我国颁布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的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观念,能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核心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书法是最具民族性的一门艺术,透过书法教学能最直接地达到这一目的。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书写必然涉及结构,结构上承笔法而下启章法。书法结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重要媒介。在书法史上有关书法结构的理论著作或书法家相关的论述不胜枚举,如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都为我们今天书法学习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如何以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汉字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都将是书法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策略一:演示实验中感悟中和之道

中国汉字讲究横平竖直、中正稳定,规矩之中任自然,这与中国自古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关。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不偏不羁的审美追求一直影响汉字结构的创造。长短合度、轻重协衡形成的和谐悦目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中和之美。这种思想统辖人们思维,并外化为汉字结构的平正端稳,形成汉字结体的工稳平正的风貌。

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样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却不易做到。如何理解书法中的平正,首先,我从对称与均衡的概念入手,汉字中不可能存在两边一模一样的字形,所以书法中讲的对称是指均衡的状态,根据力的重心,将其分量加以重新配置和调整,从而达到视觉上平衡的效果。那么书法中的均衡指的是什么呢?我想只有亲身体验才更能铭记于心。我引用天平两端事物重量一致方可平衡的对称原理,拿来天平和重量悬殊的砝码,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才能让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经过多次试验同学们发现只要天平两端重量一致,天平两边砝码的个数和单个重数量可以是不一致的,甚至可以用其他相同重量的事物来替代。理解了这一原理,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甫”字,依次从笔画数量、长短、粗细三方面入手,假设中间的竖为中心,得出“甫”的右侧多一个点画,且竖钩(横折钩的右部)略粗比左侧竖稍长一点,如此为了要平正,字的左边在数量和粗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就要从笔画的长短入手去寻求平衡,因此横画的左边要长于右边。进而得出汉字结体的平正是指在笔画组合和整体布局中,各种力量相互依靠相互制约最终体现出一种力量的和谐,达到重心的平稳。通过演示观察,学生对汉字重心平稳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书写时也掌握的更为准确,由此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通过重心平稳、斜中求正、左右对称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汉字端稳平正有更深刻的感知。学生沉浸在中和之美的书写感悟中,品评书写之道。

二、策略二:游戏体验中领悟本然之态

中国传统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万物学习。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已经脱离自然之物,以抽象的形态自恃,但书法家却极力推崇借助自然之物来传达书法的美感。汉字结构中的避就、穿插、相让、虚实、奇正、大小等等,都体现古人尊重事物本然状态的情怀。欣赏者若能体会其中真意,领悟本然之态,书写也必将有所成。

汉字结构复杂多样,若能借自然熟悉的物象来解释结构中的玄妙,对于学习书法而言无疑是件幸事。在《左右结构》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避就的结构特点,课前3分钟我请学生玩“团结就是力量”的游戏。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比一比哪一组在一分钟之内能够在一块地砖上站更多人。同时要求砖内站的人不能与外界有碰触,且必须能站稳并持续时间5秒以上。游戏过程中,同学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会讨论脚的分布,如何穿插站位可以最大化的容纳更多的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了避就、穿插、相让的结构原理。当老师在讲授结构中的“避”,学生就能联想到游戏中的退让,说到“就”,就能想起游戏中为了尽可能多的容纳,恨不得紧贴而不分离。谈及笔画间的交错,如“坊”中的撇“穿”左侧提土旁下方宽处,提土旁的提“插”入方横撇之间虚处,如此结构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教学难点在游戏中化解,更因为有了切身感受,轻而易举就能察觉汉字中的结构奥妙,并能举一反三说出诸多类似的例字。理解了结构原理之后,我们再反观自身言行,其实结构之妙亦是为人之道。

“避”,是退、谦让,“就”是进,尊重,谦恭就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衔接。从汉字结构法则了解为人之道,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广博而精深的自然情愫,从而最终实现本我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策略三:拼摆雕刻中渐悟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为学之方就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即我们常说的启发之法。

如何点拨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才有点拨的前提。在讲授《包围结构》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包围框与被包围部分的比例关系,我例举“展”和“廣”二字,引导学生用加辅助线的方式,发现下方被包围部分需向右侧稍偏移一些,以至个别舒张的笔画延伸到部首之外的现象。然而,不同包围结构的字他们有什么不同规律呢?教师抛砖引玉之后,学生们受好奇心驱使也会想要有所发现。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我给事先分好的每个小组一种包围情况而不同部首的例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去发现问题、寻求突破,最终得出一类字的书写规律,每个小组得出的规律汇总升华成不同包围结构字形的通用规律。每个学生从根源上吃透知识点,由一个字拓展到一类字,升华为结构规律的认知。举一反三中让知识扎根孩子心中。教学形成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实现不教而教。

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成效的最好体现。转变传统学习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方能效益最大化。我想有了这样的经历,在学习中渐悟学法,在活动中体验践行,来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匪浅的。

汉字结构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写好汉字的层面,而应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揭示符合共同美学原则的结字规律,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以此将静止的知识转化为灵动的智慧,形成一种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借助媒介,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助力于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理解,最终指向学生的能力形成,指向学生的终身成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

[2]邓散木.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诠释[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4

作者简介:沈倩,1984.11,女,汉,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书法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