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德技数美并修”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王菲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以“德育培育、技能培育、美育培育、数字技能四育并修”,进行校企政协同育人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强化实践活动等,构建一套创新型高效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此研究不仅为艺术设计领域输送了更多德才兼备、技艺精湛的创新型人才,还能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德育;技能;美育;数字素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2024年11月发布了最新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艺术学撤销9个。艺术类专业撤销的现象倒逼高校找准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倒逼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不断提升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确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塑造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引领下,通过强化立德树人、技能锤炼、美育熏陶、数字素养的“德技数美”的协同育人模式,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通过新技术新数字的融合,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与最前沿的技术和设计内容。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精湛技艺和深厚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德育铸魂,技能立身,美育启智,数字增能,构建“立德树人”为基础的“三维”“双育”人才培养模式,将道德品质、审美素养与专业技能、数字技术视为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四大核心要素。着重于“创意美学”和“数美创新”,坚持“以德育心、以美育人、技能立身、数字立业”的原则,强调设计理念之正、艺术品味之正、创新风气之正、实践养成之正,同时注重人格之善、创作之善、审美之善、技艺之善。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开发融合人工智能、AI技术等新型课程,提升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新与表达的能力。

2.立足山东、聚焦特色,明确目标,助力优化,创新“多元融合”为基础内容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现有学科建设基础上,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尤其是围绕山东省内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以“课堂革命为抓手”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双库共享、双模共建、六项目贯穿”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助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全面优化。同时,面向市场需求变化和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艺术设计领域输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用产研,四层递进,教研相长,多维交互、多效互动,建立“四层递进”互动实习实践模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用,多维交互、多元参与、多效互动的实习体系,实现学生实习实践过程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动态衔接、协同育人,完善治学体系,探究人才培养校企政行四方协同育人的提升新路径。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求,利用数字化技术破解校企割裂的问题,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构建学生、教师与用人单位间的动态体系,培养知识面宽、数字能力强、美育辨识度高,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卓越人才。

二、景观设计实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1.聚焦数智化转型,重构“乡村景观,数智助推”教学内容

环艺专业出现新发展方向,要求跨学科、数智化转型,《景观设计实务》开设在第2学期,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将教学内容重构为校园中庭景观设计项目,乡村广场功能提升微更新设计,乡村非遗文化保护及环境优化项目3个教学项目,借助AIGC、Shadow-Anaylsis、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数智软件;并在智慧职教mooc平台开设课程,满足学生课前自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软件技能,实现线上线下翻转。

2.采用教学新方法,实施“三项四驱”及Q & A教学策略

对接职业规范,实现新技术、新方法、新业态、新准则“四新”融合,课程组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重构三个项目,由小到大,由简到复,由近到远;通过项目“复习-优化-综合提升”,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达到螺旋上升状态。

构建岗课驱动、科赛驱动、虚实驱动、校企驱动“四驱推动”教学策略,岗课驱动,依托数智乡村生态产品研发实训基地,第一时间引入乡村项目,进行项目式体验:“科赛驱动”,依托各项设计赛事,第一时间引入前沿技术,进行认知提升;“虚实驱动”,依托城市人居生态研究中心,第一时间引入AI新技术,进行探究式实践;“校企驱动”,依托国家甲级建筑、规划资质企业,第一时间引入企业案例,进行创新应用设计,达到“掌流程、懂方法、熟表现、知法规”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九步进阶教学, 并实施Q&A教学策略,师生之间全过程pk、无障碍交流,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鱼+渔”双丰收的目标。

3.立足乡村新价值,服务乡村民生,重构课程思政体系

本课程立足乡村新价值,通过数智调研及分析,找到乡村景观最痛点,借助微改造,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构建智能精技线、爱知护建双线思政。

智能精技线:在项目调研-分析-设计过程中,培育“智能技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发扬工匠、团结协作”品质,围绕项目学做、项目实做、项目赛做环节,不断践行“智能精技”理念,为服务乡村民生,培养卓越景观设计师。

爱知护建线:在服务民生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了解家乡情况、热爱家乡底蕴、爱护家乡文化,建设家乡环境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整体环境改善,注入乡村新活力,实现乡村环境-经济-人才整体的有机更新。

三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应对挑战、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旨在培养具备高尚情操、精湛技艺和深厚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为艺术领域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能力提升等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时间与安全保障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安排,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活动的充分开展;同时,校外实践活动可能面临安全风险,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二)应对措施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专题培训、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包括知识技能、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采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融合教学中的表现与成长。

合理规划与安全保障

学校和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活动。同时,制定完善的安全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家长、社会机构等协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六、结论

小学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明确融合内涵、把握融合意义、实施有效策略并积极应对挑战,可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融合模式,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 (2).

[4]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 周一贯。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22.

[6] 张田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7]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8] 施良方。课程理论 ——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小学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0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