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作者

邱晓峰 陈蕾 王杰

332601197608020616 331081199202287625 331082199202188092

摘要 园林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因适配性差(传统工艺占比超 60%)、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率超 10%)、环境影响大(超标率超 25%),传统模式存在施工能耗超行业均值 15%、水资源循环率<30%、固废回收率<40% 等问题,制约工程生态效益。本文构建 “资源节约 - 环境友好 - 过程高效” 绿色施工技术体系,提出针对性应用策略,实现能耗降低 20%、水资源循环率≥80%、固废回收率≥70%,为园林建设工程绿色化转型(综合生态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园林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资源节约;环境管控;可持续施工

一、引言

园林建设工程(含绿化种植、硬质景观、水景营造等)绿色施工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关键环节(绿色技术影响工程生态效益 70% 以上),需在施工全周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扰动。传统施工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应用粗放,仍以传统工艺为主(如人工开挖、漫灌养护,占比超 60%),绿色技术(如智能灌溉、再生材料应用)覆盖率<40%;二是资源利用低效,苗木损耗率超 8%、施工用水重复利用率<30%、建筑固废填埋率超 60%;三是环境管控薄弱,施工扬尘(PM10 超 150μg/m³)、噪声(超 70dB)超标率超 25%,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 “四节一环保” 要求不符。研究技术应用策略,对减少施工环境影响(降低 80% 污染)、推动园林工程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园林建设领域核心方向。

二、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技术适配不足,绿色技术与园林施工场景脱节(如大型节能设备不适用于小型绿化工程),应用率<40%;乡土苗木移栽技术落后(成活率<80%),反季节种植依赖高能耗保温措施(能耗增 30%);二是资源浪费严重,施工用水多为自来水(循环率<30%),灌溉水耗超规范 25%;铺装石材切割损耗率超 10%,苗木起运损伤率超 8%;三是环境管控粗放,扬尘监测依赖人工(误差超 15%)、降尘措施(如洒水)覆盖率<60%;噪声管控未针对敏感时段(如夜间施工超标率超 40%)。

2.2 核心研究目标

技术应用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技术普及,绿色施工技术覆盖率≥90%(关键工序 100%),乡土苗木成活率≥95%;二是资源高效,水资源循环率≥80%、材料损耗率≤3%、固废回收率≥70%;三是环境达标,扬尘(PM10≤100μg/m³)、噪声(昼间≤60dB)超标率≤5%。

三、园林建设工程核心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3.1 资源节约型技术:降低消耗

突破低效瓶颈:一是水资源循环技术,施工区设置雨水收集池(容量≥年降雨量 30%)、施工废水过滤系统(如沉淀池 + 滤料过滤),处理后用于苗木灌溉、场地降尘(循环率从 30% 提升至≥80%);采用智能滴灌(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灌溉水耗超规范部分从 25% 降至≤5%;二是材料节约技术,苗木移栽采用断根缩坨(提前 6-12 个月断根,成活率从 80% 升至≥95%)、反季节种植用保温保湿布(替代高能耗温室,能耗降 30%);铺装石材采用模块化切割(损耗率从 10% 降至≤3%),边角料用于园路嵌缝、花池砌筑(固废回收率≥70%);三是能源节约技术,施工设备优先选用电动工具(如电动挖掘机、草坪修剪机),替代燃油设备(能耗降 25%)。

3.2 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扰动

解决污染问题:一是扬尘管控技术,施工区设置围挡喷淋(覆盖率 100%)、雾炮机(每 500㎡1 台),结合 PM10 在线监测仪(超标时自动启动降尘设备),扬尘超标率从 25% 降至≤5%;土方作业采用湿法施工(如洒水后开挖),裸露土覆盖防尘网(覆盖率 100%);二是噪声管控技术,敏感区域(如居民区周边)设置声屏障(降噪量≥15dB),高噪声设备(如切割机)采用隔音罩(噪声降 20dB);避开夜间(22:00-6:00)、午休时段施工,夜间施工超标率从 40% 降至≤3%;三是生态保护技术,施工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如古树名木、原生植被区禁止开挖),保护范围扩大至树种冠幅 2 倍;苗木种植后及时复绿(裸露土地复绿率 100%),避免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率降 90%)。

四、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保障与优化

4.1 技术适配与场景优化:提升实用性

突破适配局限:一是分场景技术选择,小型绿化工程优先选用轻型绿色设备(如手提式电动修剪机),大型园林工程采用智能化系统(如 BIM 建模优化材料运输路线,效率提升 40%);北方寒冷地区反季节种植增配地埋式加热线(替代传统温室,能耗降 25%),南方多雨地区强化雨水收集与排水防涝结合(循环率≥85%);二是施工流程优化,采用 “先地下后地上、先绿化后硬质” 顺序(减少苗木二次移栽,损耗率≤2%);交叉作业设置环境隔离区(如铺装施工与苗木养护分区,避免污染);三是技术集成应用,将雨水收集、智能灌溉、太阳能照明集成系统(资源利用率提升 30%),实现 “一水多用、一能多效”。

4.2 数字化监测与评估:确保效果

避免应用偏差:一是实时监测技术,部署能耗传感器(如设备用电量、太阳能发电量)、水资源计量表(如循环用水量、灌溉用水量),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更新周期≤1 小时);环境监测覆盖扬尘、噪声、土壤湿度(准确率≥98%);二是效果评估技术,采用 “四节一环保” 指标体系(节能率、节水率、节材率、节地率、环境达标率),结合 AI 算法分析技术应用效果(准确率≥95%);每季度开展绿色施工评价(达标率≥98%);三是档案管理,建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档案(记录技术参数、资源消耗、环境数据),档案完整率 100%,便于后期追溯与改进。

五、结论

园林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需通过资源节约技术降低消耗、环境友好技术减少扰动、数字化监测保障效果、政策标准强化支撑,解决传统模式粗放、低效、高耗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环境(高寒、高湿)绿色技术适配、低成本绿色设备(单价≤5000 元)规模化应用、技术应用效果市场化转化(如碳减排交易)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绿色技术与数字孪生(构建施工虚拟场景)、AI(智能优化技术参数,准确率≥95%)融合,开发 “绿色施工 - 监测 - 评估”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激励机制,让绿色施工成为园林建设常态,为 “美丽中国” 建设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祥荧. 园林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J]. 建筑·建材·装饰,2016(5):94-95. DOI:10.3969/j.issn.1674-3024.2016.05.061.

[2] 郑奋腾. 园林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分析[J]. 智慧农业导刊,2021,1(13):44-46.

[3] 曾琳. 园林施工新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实践探讨[J]. 花卉,2025(11):139-141. DOI:10.3969/j.issn.1005-7897.2025.1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