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衡水内画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研究

作者

尚婷婷 魏冰堰

一、引言

衡水内画起源于清代,是冀派内画的发源地,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衡水市文化产业的龙头,其从业人员超 4 万人,年产值达 10 亿元,形成了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生态。近年来,衡水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推动内画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但在市场化过程中仍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本文基于指定文献,聚焦衡水内画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衡水内画的传承实践

多元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1. 教育传承:依托本地教育资源,衡水推动内画进校园,建立60 余处非遗传承基地,如 " " 兴趣社团、等。王习三父子创办的 " " 是全国唯一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内画中专,累计培养人才4000 余名;与合作成立" ",开设高校选修课,形成 " 中小学兴趣培养—中专系统教学—高校学术研究" 的阶梯式体系。

2. 平台与载体支撑:衡水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常态化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创新打造 7 个”衡水非遗会客厅”和衡德高速服务区非遗展厅,让市民近距离接触内画技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等场馆年接待3 万余人次,通过实物、图文展示内画历史与精品,成为传承与交流的核心窗口。

3. 政策与行业保障:《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内画保护进入法治化阶段。冀派内画协会、习三内画艺术研究院等组织通过”习三杯”大赛、京冀联展等活动凝聚行业力量,规范创作标准,推动技艺交流。

三、衡水内画的创新突破

(一)技艺与工具革新 王习三在继承京派叶派技法基础上,首创 " 金属杆钩毛笔 "(习三弯勾笔),笔杆可随意弯折,突破传统竹木笔的局限,精准刻画壶内 " 死角 " ;将国画 " 撕毛法 " 引入内画,使动物形象栩栩如生;1981 年发明油彩内画技法,打破单一水彩局限,实现 " 中西合璧 ",其《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系列成为国际文化名片。

(二)载体与题材拓展 从传统鼻烟壶拓展至水晶球、酒具、屏风、香水瓶等50 余类载体,如与衡水老白干合作的" 内画艺术酒",将实用品与艺术品结合,获国家专利。题材上突破传统山水、花鸟,融入现实主题,如为上海 APEC 会议绘制六国元首肖像、为香港回归创作《香港历程—十年辉煌》系列,使内画成为时代叙事载体。

(三)产业化与市场化创新 采用 " 非遗工坊 + 公司 + 农户 " 模式,全市300余家内画合作农户带动 1500 余人就业,年人均收入 3 万 -5 万元,入选全国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51 家非遗工坊年销售额达 5.8 亿元,其中线上平台占 1.2亿元,通过直播带货、天猫旗舰店等拓宽渠道。同时," 非遗 + 旅游 " 模式将内画融入衡水湖景区,打造非遗购物节、主题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四、面临的挑战

1. 市场规范缺失:部分从业者粗制滥造、模仿抄袭,低端产品充斥市场,损害冀派内画声誉。行业缺乏统一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制约精品创作。

2. 人才素养参差:从业人员中多数缺乏系统艺术教育,仅将内画视为谋生手段,作品同质化严重。年轻传承人面临”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平衡难题,创新动力不足。

3.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技艺”异化”,部分工坊采用流水线生产,弱化艺术个性;而坚守传统的创作者又面临市场接受度低的困境,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成为关键。

五、发展路径探索

(一)完善教育体系,强化人才支撑 扩大非遗进校园范围,在中小学开设内画普及课程,培养本土文化认同;高校层面深化校企合作,推广 " 现代学徒制",联合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养 " 理论 + 技艺 + 经营" 复合型人才;定期举办传承人研修班,邀请艺术院校教授与行业大师授课,提升从业者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艺术品质 由冀派内画协会牵头制定分级标准(精品、工艺品、纪念品),明确材质、工艺、创作周期等要求,通过认证标识区分产品档次;建立内画作品版权登记制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打击抄袭仿冒行为,维护创作者权益。

(三)深化产业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推动“内画 + 动漫”跨界创新乃是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的关键途径,参照《小金鱼漫游记》把非遗元素与动画叙事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可组建起内画大师与动漫设计师联合创作团队,将内画里“冀派山水”“工笔花鸟”等经典纹样转变为动画角色形象或者场景元素,开发出系列短视频动画。以动漫 IP 作为纽带去延伸产业链,在设计内画元素服饰时,把鼻烟壶上的缠枝莲纹进行抽象处理成为刺绣图案并应用于汉服裙摆,再把内画山水印制成 T 恤印花,在数码配件领域,推出带有内画纹样的手机壳以及平板电脑保护套,使得传统技艺融入到日常消费场景当中,在文旅体验升级层面,衡水湖景区的“内画沉浸式体验馆”可打造出三层互动空间:一层借助 VR 技术还原内画艺人“反手作画”的创作历程,游客佩戴设备便可“穿越”到工作室去观察笔尖在壶内游走的细节,二层设置手工体验区域,由艺人指导游客在迷你玻璃器上绘制简笔内画,三层推出“内画定制游”服务,游客可指定衡水湖荷花、芦苇等当地元素,由大师现场创作专属鼻烟壶,达成“游览 — 体验— 收藏”的闭环消费。

(四)加强国际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 短视频平台是触达全球年轻受众的高效载体。在抖音、YouTube 等平台开设 “冀派内画工坊” 账号,每周发布 3 类内容:一是 “3 分钟学内画” 系列教程,用特写镜头展示勾线、上色等基础技法;二是大师访谈纪录片,穿插鼻烟壶从设计到成品的全过程;三是 “内画与生活”创意视频,如用内画壶盛装咖啡的场景化展示。通过算法推荐吸引海外手工艺爱好者,逐步积累粉丝群体。​国际交流需构建多层次传播矩阵。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文化展时,设计互动展台让观众近距离观赏内画艺人现场创作;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上设置数字展区,通过大屏幕循环播放内画动画短片。定期举办 “冀派内画国际论坛”,邀请海外非遗研究学者、博物馆策展人参与研讨。

结论

衡水内画的传承与创新是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社会的典型实践。其通过多元传承体系守住文化根脉,依托技艺革新与产业融合激活发展动能,但仍需破解市场规范、人才培育等难题。未来,唯有以教育夯实基础、以标准规范市场、以创新拓展边界、以传播提升影响,才能实现 "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 的良性循环,使这门" 方寸艺术" 在新时代绽放更大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秋云 , 范海刚 . 河北衡水:非遗“内画”怎么“画”[N]. 中国文化报 ,2023.

[2] 粘跃峰. 衡水内画:于方寸中现千里江山[Z].

[3] 冯亮. 衡水文化在动漫形式中的传承与发展 [Z].

[4] 王新良. 冀派内画传承与创新机制综述[Z].

[5] 张青华. 冀派内画的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探析[Z].

[6] 张晓阳. 冀派内画发展与传承研究[Z].

[7] 张青华, 张清艳. 冀派内画艺术的传承与现状解析[Z].

[8] 刘福林. 王自勇:冀派内画传人的新使命[N]. 衡水日报,2007.

[9] 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Z].第一作者:姓名:尚婷婷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 河北衡水 河北衡水出生年月日: 20041130 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旅融合 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第二作者:姓名:魏冰堰 性别 : 女民族:汉籍贯: 河北沧州 河北衡水出生年月日:20040317 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旅融合 非遗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