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衔接的路径分析

作者

刘会仙

河北省涿州市双语学校 河北 涿州 0727500

   

引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迪智慧、涵养精神的核心途径,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与综合素养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小学语文教育将阅读划分为课内与课外两大阵地,二者各具功能,相辅相成。课内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侧重于对经典文本的精细解读、阅读方法的系统讲授和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外阅读则以其内容的丰富性、选择的自主性和空间的开放性,成为延伸课堂学习、激发个人兴趣、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补充。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彼此之间缺乏深度的、系统的关联,形成了“课内有余而课外不足”或“课外热闹而课内疏离”的“两张皮”现象。这种衔接的缺失,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能,阻碍了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方法有效迁移至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因此,深入探究并系统构建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路径,使二者从并行走向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内容互渗:构建以课内辐射课外的阅读知识体系

(一)以单元主题为轴心,拓展阅读广度

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通常围绕特定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展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将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阅读拓展的轴心。在单元教学开始或进行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精心设计一份阶梯式的课外阅读推荐书单。例如,在学习以“爱”为主题的单元时,教师可以推荐内容从亲情之爱延伸至对自然、对国家的博爱等不同层次的绘本、童话或儿童散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而是对课内主题的深化与延展,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和体验单元的人文内涵,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二)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深化阅读深度

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作家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宝贵线索。当学生在课内对某位作家的某篇作品产生兴趣时,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引导他们去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代表作品,或是风格相似、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例如,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甚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个人经历。这种以作家为线索的纵向挖掘,能够让学生更立体地认识一位作家,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从而实现从单篇到多篇,再到对一个文学现象的系统认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与品质。

二、方法迁移:实现阅读策略的同步教学与应用

(一)课内精讲阅读方法,课外实践巩固

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需要系统且明确地讲授各类阅读策略,如精读与略读、预测与推断、批注与摘录等。教学过程不应仅停留在概念解释,更要结合具体课文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与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布置明确的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特定方法。例如,本周学习了批注法,则要求学生在阅读一本课外书时,必须完成不少于五处的有效批注。这种“课内精讲—课外应用”的循环训练,促使学生将阅读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课外发现引回课堂,驱动思辨探究

课外阅读不应是单向的知识输入,更应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催化剂。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的发现、疑问或感悟带回课堂。可以定期设立“课外阅读分享会”或在相关课文教学中,主动链接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当学生将课外读物中的人物、情节或观点与课内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时,课堂便成为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场域。这种由课外引向课内的探究,不仅检验了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效果,更能激发其高阶思维,培养其批判性阅读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成果贯通:建立一体化的阅读评价与展示机制

(一)融合性阅读活动的创设

教师应当设计能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阅读活动。这类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同时调用两种阅读经验才能完成。例如,可以举办“班级读书报告会”,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结合课内所学单元和至少两本课外读物进行阐述;或者开展“课本剧”创编活动,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课外读物中汲取灵感,对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进行合理拓展与再创作。这些融合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展示其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平台,使其在实践中主动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

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必须超越单一的课内知识点测试,转向更为全面、过程性的综合评价。评价体系中应明确纳入课外阅读的考量,如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笔记的质量、在分享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进行关联性思考的能力等。可以将“阅读档案袋”作为评价的重要载体,其中既包含课内学习单,也收录学生的课外读书卡、读后感和阅读成长记录。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同等重要,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衡量其阅读素养的最终标尺,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广阔而深入的阅读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举措。通过内容互渗构建知识网络,借助方法迁移培养实践能力,依托成果贯通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打破二者的割裂状态,形成“课内引领课外、课外反哺课内”的良性循环。这不仅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更需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唯有让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绍燕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问题审视与破解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4(19):92-93

[2] 沈宝平 .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J]. 文理导航 ,2024(1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