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倪娇娇 史琛颖 马志伟 刘焕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时代使命当,也是高校践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之举。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助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唐山市是历史悠久的古地、文化灿烂的名城,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创造了凤凰涅槃的奇迹,在建党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即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与唐山抗震精神。以唐山市“五种精神”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实现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既能体现“大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又会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一、五种精神内涵与思政价值

1.1 唐山市“五种精神”内涵

以“五种精神”为代表的唐山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并且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质。唐山五种精神包括:一是“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强调担当社会责任与追求真理的信念,体现了唐山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二是‌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源于近代开滦煤矿工人的斗争实践,展现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抗争意志,是唐山工业文化的核心象征;三是“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唐山农民以极简陋的条件(如三条驴腿)艰苦创业的自力更生精神,代表基层群众的创造力;四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愚公”精神,以沙石峪人民“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壮举为典型,表现为改造自然、坚韧不拔的奋斗品质;五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形成于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强调公而忘私、团结互助、重建家园的顽强意志,是唐山城市复兴的精神支柱。‌

1.2“五种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机理

(一)内容天然契合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兼具政治性的同时,具有现实感强、人物鲜活、体验生动等特点。一方面,“五种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天然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中共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依托“五种精神”文化资源供给,传史育人,教学内容体现了党的百年奋斗逻辑。

(二)精神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对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整体性概括。而充分发挥“五种精神”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三)价值目标一致

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一致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目标,政治性是二者鲜明的特质;其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培养学生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而“五种精神”为立德树人铸魂,是中华儿女获取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二、大思政视域下“五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系统推进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学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多重要素的文化浸润与建构。

2.1 注重“五种精神”育人功能递进,形成思政教学大格局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发挥教育主体的内生动力,还要发挥教辅力量的外驱动力。一是激发育人主体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主导作用,应进行宣传引导,使育人主体能够从全局和战略层面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如:打造精通“五种精神”的经师人师,调动学生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二是学校要全力支持高校思政课建设,需制定政策制度和配套措施,如: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用于思政课教学的红色文化场馆等。

2.2 强化“五种精神”育人效果提升,创新思政教学大载体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首先,要充分融合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手段,搭建思政课教学文化资源大平台。一方面,借助“五种精神”,开发可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文化教育资源,如建设“五种精神”文化资源库,实现高校思政教学的精准供给;另一方面,数字体验将“五种精神”理论知识转化为交互化和情景化的体验,创建出网络互动、师生互动等多元学习场景,增强地方红色文化感召力,提升育人实效。其次,构建复合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评教”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以人为本的“评学”考核评价体系。以期预测“五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效果评价。

2.3 突出“五种精神”育人多元性,建设思政教学大课堂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要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注重实践育人导向。一方面,坚守“大思政课”课程属性,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对“五种精神”进行整理开发,使其进一步具象化、丰富化和立体化,使其转化为教学素材,进而形成讲义、课件等有效的教学资源;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议题选取 + 行走课堂 + 在场实践 + 实践反思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感知“五种精神”,体会历史脉络、体味情感。

参考文献:

[1] 杨小磊,高微征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文化人的系统解读 [J]. 系统科学学报,2019,27(3):41-45,67.

[2] 范冬萍.探索复杂性的系统哲学与系统思维[J].现代哲学,2020,(4):97-102.

[3] 吴彤.多维融贯:系统分析与哲学思维方法[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5.

[4] 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3(08):84-89.

作者简介:

倪娇娇(1984.8-),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博士,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哲学,文化教育

史琛颖(2003-),女,汉,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志伟(2003-),男,汉,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刘焕焕(2003 -),女,汉,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5 唐山师范学院校基金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铸魂强学:以“五种精神”引领全链式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研究”(XSZ20251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