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道路硬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任佳辉
中智邯建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 056001
一、市政道路硬化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硬化是指通过特定的施工工艺,将土质路基改造为坚实耐用的硬化路面的过程。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类型之一,几乎每座城市的每条道路都离不开这道关键工序。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松软的泥土路面变成能够承受车辆碾压、雨水冲刷的坚固路面。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于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让路面达到既平整又耐用的标准。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道路硬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市民日常出行的便利性,更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一条硬化到位的道路,可以显著减少车辆颠簸,降低轮胎磨损,还能避免雨天泥泞积水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优质的道路硬化能够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修频率,从长远来看反而能节省大量维护成本。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政道路硬化质量直接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硬化不到位的地段容易出现坑洼积水,不仅影响步行舒适度,还可能成为蚊虫滋生的温床。而施工规范的硬化路面则能有效分流雨水,保持路面干燥清洁。此外,良好的道路硬化还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让整座城市看起来更加整洁有序。可以说,道路硬化虽然只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却关系到城市功能发挥的方方面面。
二、市政道路硬化的主要施工技术
在市政道路硬化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常用的硬化材料包括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两大类,每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水泥混凝土强度高、使用寿命长,适合用于交通量大的主干道;而沥青混凝土施工周期短、行车舒适性好,更适合城市次干道或需要快速通车的路段。近年来,环保型透水混凝土也逐渐在城市人行道、广场等区域推广应用,既能满足硬化需求,又能促进雨水渗透,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材料进场前必须严格检测,确保其强度、颗粒级配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这是保证最终路面质量的首要环节。
施工工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硬化效果和工程效率。传统的施工方法包括现场搅拌浇筑和预制板铺设两种。现场浇筑能确保路面整体性,但受天气影响较大;预制板施工速度快,但接缝处理需要特别精细。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广泛采用机械化施工方式,比如使用摊铺机进行沥青混凝土铺设,既能保证路面平整度,又能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滑模摊铺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成振捣、整平等多道工序。无论采用哪种工艺,基层处理都是关键步骤,必须确保路基压实度和平整度达标,否则再好的硬化材料也难以发挥应有性能。
施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路基处理,必须清除软弱土层,做好压实和排水措施。其次是结构层施工,通常包括基层、垫层和面层,每层的材料配比和厚度都要严格控制。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养护环节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条件下,需要采取覆盖保湿或保温措施。沥青路面则要把握好摊铺温度,温度过低会导致压实不充分,影响路面密实度。伸缩缝的设置也很有讲究,间距过大容易导致路面开裂,过小则会增加施工成本。这些细节的把控往往决定着硬化路面的最终质量和使用寿命。
现代施工中还引入了不少新技术来提升硬化质量。比如采用智能压实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压实度,避免过压或欠压;使用三维摊铺控制系统能显著提高路面平整度;在材料方面,添加纤维或橡胶颗粒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如软土路基,可以采用土工格栅加固等技术措施。这些技术的应用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施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能够有效减少路面病害,延长使用年限。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工程预算、工期要求和质量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技术组合,而不是盲目追求最新最高端的工艺。
三、市政道路硬化的质量控制要点
材料质量控制是市政道路硬化的首要环节。所有进场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水泥要看标号和出厂日期,骨料要检查级配和含泥量,沥青则需测试针入度和软化点。即使是看似普通的砂石材料,如果颗粒大小不均匀或含有过多杂质,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同批次的材料性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进场验收制度,对每批材料都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常常忽略这个环节,结果给后续施工埋下隐患。
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同样至关重要。在路基处理阶段,要重点检查压实度和含水量,必要时进行补压或晾晒。混凝土浇筑时,既要控制好水灰比,又要确保振捣充分,避免出现蜂窝麻面。沥青摊铺温度必须保持在规定范围内,温度过低会导致压实困难,过高则容易造成沥青老化。现场监理人员要全程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现在很多工地都配备了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压实遍数、摊铺温度等数据,大大提高了质量控制效率。但技术手段再先进,也离不开人的责任心,施工员要养成随时检查的好习惯。
关键节点的验收把关不容忽视。每道工序完成后都要进行专项验收,比如路基验收要看平整度和承载力,基层验收要测厚度和密实度,面层验收则要检查平整度和抗滑性能。验收标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工期紧张就降低要求。对于混凝土路面,要特别关注切缝时间和养护情况;沥青路面则要注意接缝处理和碾压工艺。验收时发现问题,必须彻底返工,不能简单修补了事。有些质量缺陷在短期内可能不明显,但经过车辆碾压和气候影响后就会逐渐暴露,到时候维修成本会更高。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质量控制需要特别关注。夏季高温时要防止混凝土过快失水开裂,冬季低温则要注意沥青混合料的保温措施。雨天施工更要谨慎,被雨水浸泡过的路基必须重新检测压实度。很多质量事故都发生在天气突变时,因此施工方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遇到持续恶劣天气,宁可暂停施工也不能冒险作业,否则后期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工期。
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是长效保障。要明确施工、监理、检测各方的具体职责,实施质量责任终身制。所有检测数据都要详细记录并存档,关键工序要留存影像资料。现在推行的工程二维码追溯制度就很好,扫一扫就能看到每段路面的材料来源、施工人员和检测结果。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方式,既方便后期维护,也能倒逼施工方提高质量意识。市政道路是百年大计,只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建出让市民放心的优质工程。
四、市政道路硬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市政道路硬化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与智能化发展。新型透水材料将替代传统硬化路面,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还能调节局部微气候。自修复混凝土技术逐步成熟,通过内置微生物或修复剂,可自动填补微小裂缝,大幅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施工环节将广泛应用智能机械,如无人驾驶压路机可精准控制压实参数,3D 打印技术能实现复杂路面的快速成型。物联网传感器的普及让道路具备“感知”能力,可实时监测荷载、温度等数据,为预防性养护提供依据。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施工前就能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全流程模拟,显著降低实际施工中的质量风险。这些创新不仅提升工程质量,也将改变传统的道路建设模式。
总之,市政道路硬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是确保道路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市政道路硬化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城市交通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伟. 市政道路硬化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17(2):123-126.
[2] 李强 . 市政道路硬化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探讨 [J]. 建筑技术,2019,46(3):95-98.
[3] 王磊 . 市政道路硬化施工技术优化与应用 [J]. 市政技术,2018,35(4):109-112.